单调的融资渠道,牛皮癣似的高额银行坏账,备受质疑的高投资率,信誉坍塌的证券市场……一切似乎都暗示中国金融体系正异化为特殊利益集团掠夺社会财富的工具。始于1984年的金融改革,在制度、技术、监管方面不乏创新,但最后的结局却是金融体系风险的加速度上升。金融业被公认为中国改革进程中成效最差的一个领域。 为什么中国金融的日子越改越难过?原因就是它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不但不顺应潮流逐步开放,反而变得日益垄断。就连当年被视为增量改革的市场化产物——证券市场,如今也被迫面临保存量、动增量的改革问题.其中显而易见的原因便是,这个本应最透明、最市场化的“市场”曾取得的改革成果如今基本被行政权力全面接管。 2004年,就在一个新的增长高潮到来之时,我们却被迫进行了宏观调控。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增长机制存在很大问题,所以经济稍一加速就会跑偏。于是,在2005年临近的时候,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座谈会上,人们将目光聚焦在“金融”这个各种意见、各种压力最集中的环节上,试图寻求下一步中国改革可能的突破点…… 金融困境的深层矛盾 2003年末,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总量就已超过2万亿元。近来不少学者专家又发出了金融风险陡增的预警。 虽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先生因故未能出席此次会议,但其对金融制度积弊的分析,或许是将全部的窗户纸都捅破了:金融体制最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就在于国内金融市场如何从计划性与垄断性中走出来。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之所以很难走出困境,问题就在于:一方面金融体制是计划经济最后的一个堡垒。这种计划性不仅表现在其制度安排上,特别表现在人们的观念上;另一方面,金融制度的计划性必然导致对金融资源的垄断性。可以说,无论是银行业还是证券业,其金融资源的垄断性都超过了其他行业。这种垄断性不仅表现在国有成分所占的比重持续居高不下,比如即使是股份制银行最终控股权仍是国家,而且表现在国家对金融市场价格机制控制上。而在证券市场上,不仅上市公司最终控股权的80%以上属于国家,就连证券市场的中介机构、服务机构,国有也占主导比重。 在这几个完全竞争性的市场里,由于金融资源的基本垄断性,资源市场配置要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也是不可能的。金融资源的垄断性不仅会导致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过深,也会使市场的运作机制弱化。 中国经济连续25年夺得世界增长第一的记录,但是增长的背后却是成本堆积式、数量推动型、靠高投入形成的。这25年来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始终没有改变,仍然是粗放型的、高消耗式的。这需要实体部门做出结构调整,而这个调整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先生看来,就要从金融体系开始。 金融体系改革应该是背水一战,几大国有银行改制得好,能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系数,但解决不了金融体系效率提高的问题。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本质上靠什么呢?主要靠有一个金融改革战略观念的确立。金融改革20年,完完全全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就是试错法,就是没有一个改革的规划,改的时候往往犯错误。回过头来看,值得自豪的改革业绩不多,很多动作做错了。原因在哪呢?就是我们在战略观念上缺少一个东西,就是金融体系改革要走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发展道路,还是走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发展道路。 现在中国的问题就是要不断深化改革,但是金融改革到底往哪个方向走,我们并不清楚。其实,中国现在关键是要发挥后发优势,别人已经交了的学费,我们就不要再交了。在金融改革一开始的战略选择上就要选定建立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在这个金融体系下,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银行体系的治理结构改革、内部风险机制建设,甚至是干部制度改革。然后才是发展市场。 那么市场怎么发展呢?一个是存量改革,一个是增量改革。一方面在存量的A股市场上,要培育信;另一方面,在增量问题上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 而在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先生看来,中国的经济改革总体上还是很成功的。现在问题确实很多,但要抓住最主要的东西。比如关于国企产权的争论,最大的问题就是国资委管企业这个制度行不行的问题。他特别强调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核心问题,可我们却争了一年。现在一年都过完了,但这个问题还没有讨论。 华生认为,中国经济的枢纽在于金融系统,而整个金融的枢纽又在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又出了什么问题呢?很简单,价格高了。如果可以突破的话,枢纽在全流通。一旦市场解决了全流通,股市就活了,股市活了资本市场就活了,资本市场活了经济就活了。所以,要在解决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关系问题上下决心。 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由于金融市场的计划性与垄断性,由于金融市场的资源不能让市场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必然会导致金融系统各方面的结构性失衡,如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失衡、中央与地方金融的失衡、金融股市与债市的失衡、民间信贷与银行信贷的失衡等。因此,如何化解国内金融市场结构性失衡可能也是2005年金融改革的重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先生特别指出,对于融资结构调整、提高直接融资比率的难度不能低估。他认为,近期的出发点,重点应放在改进银行体系的资源配置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