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历史的转型时期中,这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从农业文明的社会形态向现代文明的社会形态的转型,从传统的政治伦理型文化到经济商品型文化的转型。这种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也鲜明地体现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创作中。 从1983年开始,中国电影的“第四代”导演群体的创作显示出明显的转型期的特点。首先,前一时期影片中个人情感所包含“人道主义”主题被一种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内涵的主题所取代。转型期社会背景下的两种文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冲突的现实,成为“第四代”导演关注的焦点。我们从1985年前后拍摄的《海滩》、《乡音》、《良家妇女》、《乡民》、《野山》、《老井》、《湘女潇潇》等影片中都可以看出这一“转型”趋向。“第四代”们似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个处于转折点的时间段作为背景,来铺展两种文明冲突的叙事模型。在这个叙事模型中,工业文明所喻示的大工业基础上的现代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与农业文明所暗含、小农经济所决定的传统价值观和生存方式直接体现在视听层面上是两种不同属性造型体系之间的对峙与冲突。可以说,这时期的“第四代”导演的影片实际上是在为人情醇厚、自给自足、封闭而温馨、却正在消逝的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和生存方式唱一曲深情的挽歌。 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兴起,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加速转型的时期。80年代末,在中国影片《顽主》中的模特儿展示台上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中国意识形态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一切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事物在这里握手言欢了。在这场荒诞不经、别开生面又耐人寻味的服装展示会上,当我们看见穿着皇帝和三点式健美女郎、地主和长工、军阀和解放军战士、封建遗老和“五四”青年学生、红卫兵和走资派等都在一个T型台上粉墨登场,并在一起牵手大跳迪斯科时;人们不仅感到一种荒诞感,而且还体悟到一种各种观念意识的杂糅和混合以及一种对传统权威话语的解构。这是90年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写照!在新与旧的转型中,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混杂、传统价值观的颠覆、传统审美构架的崩塌,商品经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潮流的冲击下的各种各样的焦虑和困惑等等都充盈在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离婚了,就别来找我》、《有话好好说》等90年代拍摄的影片中,人们都可以体验到一种当代人的飘浮感和不确定性、一种找不到自我的焦虑和困惑。90年代的中国电影的创作打下了转型期社会的深深的烙印。在异彩纷呈的创作势态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向,这就是走向国际化、回归古典、走向后现代和走向高科技。 一、国际语境的趋同与寓言模式的建构 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当走向世界、加入国际大循环成为转型期中国人的主流观念时,中国电影也就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征程。在中国电影人的眼里,走向世界的标志并不在于其拍摄的影片在莫斯科、卡罗.维伐利、蒙特利尔等一些国际电影节的获奖,而是在于世界最权威的三大电影节:戛纳、柏林、威尼斯电影节和美国奥斯卡电影节获得大奖。譬如,日本导演黑泽明1950年拍摄的电影《罗生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金狮奖,成为整个亚洲获得国际电影大奖的第一人,从而开创了日本电影的新纪元。近年来,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不断获得大奖;对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后殖民主义”语境的话题。他们认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像以前那样,凭借军事优势征服,而是凭借经济上的优势,通过经济、政治、文化渗透对“第三世界”国家产生影响。“后殖民”图景的不平衡互动性带来了“第三世界”国家一种普遍的民族情结—走向世界。而这里所谓的“世界”,在很大意义上就是支配世界主导经济文化秩序的西方发达国家。而所谓的“走向”则意味着试图受到西方本位的世界主流经济文化秩序的接受和肯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形态是一个“后殖民”状态的形态[1]。可以说在深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走向世界”已经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个中心话语。因此,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形态向西方文化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趋同也就是顺理成章、不得不为之的事情了。 应该说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的新纪元是从80年代末期开始的,其标志就是张艺谋导演的影片《红高粱》获得1988年度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的西柏林电影节大奖“金熊奖”。这部叙事流畅、感情奔放的影片把一个西部狂野的故事与民族抗日战争嫁接在一起,用一个民族英雄寓言掩饰了观众“力比多”(被压抑的欲望)的释放。而这一电影策略意外地被西方人读解为发生在一个陌生、神秘、原始的东方世界的浪漫爱情故事,从而被西方评委所接受。可以说,《红高粱》获得“金熊奖”,实际上是开启了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的通道;同时,也对中国电影对以西方为本体的所谓国际化标准的趋同起到了一种表率作用。 进入90年代,随着张艺谋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吴子牛的《晚钟》等中国影片纷纷在各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使中国导演对所谓国际化标准的趋同成为一种自觉,一种“国际化电影类型”开始在中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