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褪去鲜艳红色的“中央新影”大字厂标,仍然高踞在北京北三环路边、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大门上方。从这里沿三环路往西,依次是一处大院和北京电影制片厂,很长一段距离内不见高楼,天空开阔;东边,毗邻一片正在拆除的旧建筑,每一天都在茁壮生长的钢筋森林正步步逼近。厂区很安静。中午时分,间或有人用搪瓷缸端着午饭,慢条斯理地沿主楼宽敞的楼梯走上去,几乎听不见脚步声。长长的走廊里,某一块牌子底下的门开了,又关了。仿佛整幢楼都进入午休状态。 按照规划与设想,静静的新影厂不久后也将矗立起高楼,为北京沸腾的天际线再添一道沸腾。它或许将被叫做“新影大楼”,楼下将有新影自己的电影院,甚至,这电影院里将有一两块银幕全年专门放映纪录片……向往着这一切的,也许并不只是新影厂的新老电影人吧。 “特别摄影队”今昔 新影前身“延安电影团”拍摄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记录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第一代领导人的革命活动以及延安的生活片断。 作为国有电影制作单位,新影厂成立于1953年。1993年,它整建制地划归中央电视台。在央视体系中,它的名字是“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 但新影厂“中央时政部”的独特职能保留至今,它继续按照中央需求,跟随党和国家领导人拍摄记录他们的国事访问、会议等重大活动。为此项任务,国家目前每年向新影拨专款700万元。因此,新影在国内影视行业中一直被视作“特别摄影队”,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介绍说;“新影在涉及共和国的若干重大活动、事件和事项等方面,具有权威的、垄断的、独家的拍摄权力和拍摄地位,这是其他专业机构所不具备的。” 位于新影主楼一层的“荣誉室”里,各种奖杯锦旗之外,更惹眼的当属墙上一长溜照片。除了历年来国家领导视察新影时的留影,就是“中央时政部”的摄影师们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新影厂老摄影师徐肖冰家里,客厅墙上最醒目的位置,就挂着一张毛泽东主席与他和妻子侯波在双清别墅的合影。徐老已是89岁高龄,1938年新影前身“延安电影团”成立之时,他就是摄影团6名成员之一。当时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思来中国拍摄抗日战争,国民党政府对他心存疑虑,不仅限制和监视他在国统区的活动,对他去延安拍摄的要求更是百般阻挠。离开中国前,在周恩来安排下,伊文思设法将一架35毫米摄影机和数千尺胶片赠予将赴延安的摄影师吴印咸。 这台摄影机成为延安电影团拥有的第一台摄影机,它拍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记录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第一代领导人的革命活动以及延安的生活片断。 徐老仍记得当年在冀中平原根据地八路军总部拍摄邓小平的经历:“开始时他很拘谨,拍着拍着他就有点烦,我们还是要求他这样做那样做,他就大声说:‘把我们平常的工作活动拍下来不是很自然吗?现在这样,重复的东西太多,表演的东西太多,很不自然,你们这是搞什么?拍一点不就行了吗?’刘伯承元帅过来打圆场,说:‘我们这些人本来就长得让人害怕,再马马虎虎地拍出来,谁还敢看我们?’几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建国后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一直是电影纪录片的重要任务,抢镜头、等机会、保管材料如同战斗,容不得丝毫怠慢。一些严格限制记者采访的场合,新影的人马往往能够得到特别许可,以保证拍摄的完整和质量。今日的新影“中央时政部”,拍摄范畴较过去有所缩小:仅拍摄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人的国内活动,不再跟随出访。 “我们是新闻工作者” 《新闻简报》成了新影的名牌产品。对于重大新闻,它也有着非常的速度要求。 恰如“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厂名,它的“纪录片”始终与“新闻”密不可分。在1980年代初电视普及之前,新影厂的“新闻纪录片”承担了后来电视新闻的全部功能。新影厂总编室主任程佳宏也说:“新影的人与故事片厂的人是很不一样的。我们是新闻工作者。” 新影的记者站曾经遍布全国,所谓“哪里有新华社记者,哪里就有新影摄影师”。1955年,新影厂确立以短片为主的制片方针,列杂志片为首要制片任务。《新闻简报》成了新影的名牌产品。对于重大新闻,它也有着非常的速度要求。1971年从部队转业到新影洗印车间工作的程佳宏记得,当时的胶片量很大,“像毛主席接见这样的新闻,最多三天,有时当天就要出拷贝,在大城市放映。”适龄人群都会记得“文革”期间民间流传的段子:“朝鲜电影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越南电影飞机大炮,中国电影新闻简报。”《新闻简报》每7天出一号,每号10分钟,即便在动乱期间仍未停产,并且发行拷贝量一直保持在300个以上。 创刊于1954年,“文革”时期停产,1972年复刊的杂志片《今日中国》则承担着对外宣传中国的任务。它由新影厂与文化部外联局协作,每一号都做成8个语种的拷贝。 1978年,《新闻简报》改为《祖国新貌》;1992年,新影杂志片停刊。新影的市场繁荣期,是自1968年到整个1970年代。当时有18万多个放映单位,遍布全国各地,《祖国新貌》主要以故事电影加片的方式,很快就能被层层观众看到。1979年,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7亿人次。以10亿人口计算,每个人平均一年看30次,一个月看两到三次。新影杂志片显然充当着今日《新闻联播》的作用。电视尚未发展,而“文革”更延缓了它的步伐,新闻纪录电影成为惟一的视觉传播手段。它声像并茂,时效性好,受众面广,就连不识字不能读报的人也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