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周渔的火车》上演以来,周渔的故事成为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电影中优美的 画面、个性化的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影片打破了常规叙事手法,从头到 尾一路伴随着火车的轰鸣声,场景又经常变换,画面显得有些扑朔迷离,但影片依然具 有感动人心的魅力。小说原作取材于当今的现实生活,具有深刻的真实性,是社会主流 意识在文学领域的表现。从电影《周渔的火车》与小说《周渔的喊叫》创作者共同的创 作心态与审美情趣入手来探索其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结构或许能发现它内在的真实性。 一 男主角的故事 看了电影《周渔的火车》,再打开北村的原作《周渔的喊叫》就会发现,那个沉默寡 言、带着几分忧郁的陈清毫无疑问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人物,所有情节都以他为中心展开 ,在男人的心目中,男人应该是潇洒的,男人要有美丽的女人,男人要有爱的自由,甚 至男人还要有动人的爱情故事。在北村笔下、孙周的电影中,他爱得深沉,也爱得孤独 。在小说中,他过得很苦闷,不得不去偷欢;在电影中,他选择了逃避,让周渔去自责 。小说里的陈清对爱三心二意似乎无可厚非,电影中周渔移情别恋却得到了报应。小说 与电影都以他为出发点来建构爱的故事,尽管电影里总是闪动着靓丽的周渔,但陈清的 影子无处不在。 在作家和导演安排的爱情故事中,陈清都是忧郁的。在电影与小说中,他的性格很相 近。在小说中,他与周渔的爱是一种涤罪的爱,他爱周渔,一半是因为她的美丽,一半 是因为她的不幸。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罪恶感与怜悯意识,在这一点上,很像莎士 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那个忧郁的王子在头脑中也曾闪过邪恶的欲念,不敢去爱奥菲莉 亚,一是为了复仇,二是因为在纯洁的爱人面前他无地自容。同样,陈清的负罪感在于 有人曾伤害过周渔,在他看来这些似乎都是他自己的罪过,这样的爱注定是不会有结果 的,然而,他自己并不知道。在与周渔交往的过程中,他处处为周渔着想,是人们眼中 的白马王子和模范丈夫;然而潜意识中追求快乐的欲望促使她挣脱周渔的束缚,去追求 自由,他想去钓鱼,想说下流话,甚至想去征服别的女人,但在周渔面前他不敢。可是 ,在没有周渔的时候,这些他都干了,他在李兰那里找到了爱,那是自由的爱,他可以 去钓鱼、逛街、狠命地抽烟,没有责任,没有义务,有的只是心身的完全放松,这是近 乎完美的爱。但是这是陈清的两个方面,这才是完整的陈清。如果两种矛盾的爱在同一 个女人身上实现,那陈清就是幸福的,但周渔与李兰是两个人,而且是两种不同类型的 女人,这样的爱当然不可能持续下去了。周渔是很现实的女人,她要抓住爱;李兰是很 浪漫的女人,她会享受爱情。毕竟理想与现实不是一回事,灵与肉常常矛盾,无助的陈 清就在理想与现实中间徘徊,所以只有死神才能将爱留住。小说中陈清触电身亡,摆脱 了痛苦的爱。对他来说,死是最好的解脱。他死了,却在周渔的心中永存微笑和蔼、温 柔体贴的旧影;他活着不会有快乐,与人物性格也不相符,尤为重要的是,将会破坏读 者心中的男人形象。 在电影中,画面上闪动的多是周渔的身影,然而周渔的故事围绕陈清发生,只不过是 陈清经历中的一段恋情、一个故事而已,周渔的出现衬托出陈清作为男人的沉稳、清高 、处变不惊的君子风范。周渔与小说中的陈清换了位置,由她来赶开往省城的火车,她 终于出格了,与兽医张强在一起。一个女人是不能放荡的,所以她翻了车。因为女人的 错让男人为爱去死不值得,电影中的周渔毁灭了,这样的爱情故事需要趁早收场,周渔 也需要得到报应。小说对没有大错的女人周渔给予了同情,在电影中她作为“坏女人” ,死是她必然的结局。否则,非但编剧受不了,与男权社会中的主流意识也背道而驰, 观众会无法接受一个逃脱制裁的“坏女人”。 小说与电影不只是在描述社会现象和表现本质时具有真实性,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讲, 作者与导演的心理刚好反映了社会的主流意识,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尽情地表现了男 人的潇洒与深沉,张扬了男性的内在之美与外在的魅力。 二 没有悲剧的幻象 周渔故事里有一种忧郁的美,纵使不是以毁灭结束,那也是无望的爱情,但这决不是 悲剧。北村小说《周渔的喊叫》中周渔因为无法解脱而喊叫,陈清死了,她解脱了为爱 而烦恼的痛苦,痛苦的解脱不能叫做悲剧。电影《周渔的火车》中,看到那列永不停驶 的火车,就知道那是没有结果的追寻,周渔背叛了陈清,背叛者的消失不能叫做悲剧; 相反,应该称之为罪有应得。 小说中,周渔一开始就在喊叫,她为什么只注意到网球场上的陈清?因为他在喊叫。他 唱的是桑塔·露琪亚,那歌声好。南美大草原悬崖上的鹰,把周渔的心给叼走了,她也 想喊叫;认识陈清之后,她变得很温顺,表面上不再喊叫,可是失去爱人的恐惧让她在 内心世界里喊叫;陈清死了,她失去了救命稻草,她只有喊叫。 在电影里,发自内心的喊叫在画面中表现为永不停驶的火车,哪里有周渔,哪里就有 火车,那火车是涌动的生命的热潮,是扫荡一切的幽灵,带给了周渔短暂的爱情,留下 了永恒的伤痛;火车也像狂躁不安的游魂,开来开去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车上的人都 不过是过客而已。周渔搭乘这样的火车,失去了追寻的目标。爱情随着火车的飞奔而流 逝,随着爱情日渐失落,构成悲剧的因素逐渐消解。在这个故事里,没有爱情的死亡只 是一次偶然的事故而已,没有悲剧发生。 这种处理情节的方式有点像西方故事里西西弗的悲剧,无论是喊叫还是火车,它都象 征着没有休止的追逐,都是被动的。这很像希腊神话中西西弗的故事,西西弗因为作恶 受到了惩罚,他必须把一块石头推上山顶,但每次快到山顶时都滚下来了,他在做着这 件永远不会有结果的事。周渔故事中的人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周渔的故事中,周渔与 陈清其实还不能算作夫妻,周渔总是生活在对陈清的幻想之中,他们没有过上一天真正 的夫妻生活,而是把精力耗费在“铺铁路”过程中去了。小说中陈清在赶路,电影里周 渔在奔波,他们与神话中的西西弗做的是同一件事,在作无谓的追寻,看起来这似乎是 追寻不会有结果的命运悲剧。然而,死亡是对追求的否定,小说中陈清的死似乎是有意 的,他已厌倦了这种追寻;电影则让把周渔塑造成背叛者,用死亡的形式巧妙的取消了 她作为追求者的资格,死亡在这里消解了追寻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