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百年中国电影史上引人注目的一股新浪潮,第五代电影曾经在影坛内外产生过重 大的影响。站在今天的电影潮流中回望,第五代电影在当时的作用确实称得上一场电影 美学革命。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革命呢?我在几年前讨论“张艺谋神话的终结”时,曾 从中国美学史上正体与奇体间关系的角度把第五代美学归结为一种“奇异美学”,(注 :王一川《张艺谋神话的终结》,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4页。)认为其演变呈 现为如下三部曲——“以奇抗正”、“以奇代正”和“各代化解”。(注:王一川《张 艺谋神话的终结》,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页。)尽管我至今仍坚持这一观察 ,但同时也意识到有必要从今天变化着的电影潮流角度去重新提出问题,以便发现这场 电影革命在过去未曾被发现的新的审美维度。这不仅有助于阐释其在当时的作用,而且 有助于说明今天电影新潮流的起因或源头。 在进入讨论之前,首先需要对第五代电影提法本身予以大体界定。我所谓“第五代” 严格上只在1983—1993年间存在过。这个意义上的第五代电影是指陈凯歌、张艺谋、张 军钊、田壮壮、张建亚、黄建新、李少红等电影人在上述时段内制作的电影作品,有《 一个和八个》(张军钊执导,1983)、《黄土地》(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摄影,1984)、《 喋血黑谷》(吴子牛执导,1984)、《大阅兵》(陈凯歌执导,1985)、《猎场扎撒》(田 壮壮执导,1985)、《黑炮事件》(黄建新执导,1986)、《盗马贼》(田壮壮执导,1986 )、《晚钟》(吴子牛执导,1987)、《孩子王》(陈凯歌执导,1987)、《红高粱》(张艺 谋执导,1987)、《摇滚青年》(田壮壮执导,1988)、《菊豆》(张艺谋执导,1990)、 《血色清晨》(李少红执导,1990)、《边走边唱》(陈凯歌执导,1991)、(《大红灯笼 高高挂》(张艺谋执导,1991)、《秋菊打官司》(张艺谋执导,1992)、《四十不惑》( 李少红执导,1992)、《蓝风筝》(田壮壮执导,1992)、《霸王别姬》(陈凯歌执导,19 93)等。尽管此后这批人大多仍在继续拍电影,但真正意义上的第五代电影毕竟已消失 ,摇身变成“后五代”或“泛五代”持续亮相。因而本文的讨论范围仅限于上述意义上 的第五代。本文认为,第五代电影革命虽然是完整的,但内部毕竟出现过微妙而又重要 的美学演变。把握这种演变对于完整地理解这一代及其对当今电影的影响是必要的。 一、看与思的双轮革命 第五代电影的革命首先表现为看的方式的革命。《黄土地》实现了多方面的独创。这 至少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第一,由同一画面的持续摄影所形成的“呆照”镜头的大量应 用。第二,人与黄土地之间在位置与比例上的反常态构图,即在画面中反常地让黄土地 突出在上方占据大约五分之四比例,而让人在下方且仅有五分之一比例。第三,拍摄时 精心挑选黄土地色彩感丰富的隆冬季节摄像,使黄土的奇异震撼效果格外突出。这三方 面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凝视”(gaze)方式——面对同一画面的长时间专注观察与独 特体验。与通常的“瞥视”(glimpse)往往快速地匆匆一瞥对象的表面形貌不同,“凝 视”意味着个体对事物的长时间倾心关注,似乎要直达其内在深层。(注:这里的论述 参考了沙拉特在《传播与形象学》一文中有关glimpse(瞥视),gaze(注视),scan(扫视 )and glance(闪视)的研究成果,见Bernand Sharratt,Communications and Images Studies:Notes after Raymond Williams,Cpmparative Criticism 11,29-50,有关讨论 见Elaine Baldwin and others,Introducing Cultural Studies,London:Pretice Hall Europe,1999,pp391-392.)如果说,此前第三四代电影中看的方式由于已为观众所熟知 因而渐失新鲜感,退化为俄国形式主义意义上的令人乏味的“自动化”语言,那么,这 里的“凝视”方式则具有激发新奇体验并在此过程中直接把握事物内在深层的强大功能 。 在奇观体验中把握内在深层,这种“凝视”方式显然又具有唤醒思想的功能,因为把 握内在深层本身已经是一种思想状态了,只不过这种思想状态在这里是与奇观体验紧密 相连而难以分辨的。与看的革命相连的正是思的革命,即思想的革命。《黄土地》通过 独创的“呆照”镜头向观众提供新的“凝视”方式,导致了观众对故事中人与土地的关 系、个人在世界上的命运等的新思考。 因此可以说,以《黄土地》为突出代表,第五代发动的是一场看与思的革命,这可以 被视为一场双轮革命。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1917— )在 《革命的年代》中提出“双轮革命”概念:19世纪欧洲的革命是一种“双轮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