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我的百年电影评选 时值中国百年电影之际,为了全方位、系统地对百年中国电影进行回顾,也为了重新认识其历史和价值,《南方周末》将展开“《南方周末》——我的百年电影评选”活动。评选将采取读者投票的形式,同时我们也为幸运读者准备了丰富的奖品,敬请关注和参与。 此次评选项目包括中国“十大影片”、“十大导演”、“十大编剧”、“十大男演员”、“十大女演员”、“十大译制片”、“十大摄影”等常规项目,以及“十大角色”、“十大台词”、“十大道具”、“十大搭档”等非常规项目。 评选的具体方式和细则,本报今后将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中国第一篇影评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篇电影评论文字,作者不详。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次电影放映,与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放映相隔不到9个月。1897年,美国电影放映商雍松携片到上海,在天华茶园、奇园等处放映。本文即为此次放映后的影评。 观美国影戏记 ……近有美国电光影戏,制同影灯而奇妙幻化皆出人意料之外者。昨夕雨后新凉,偕友人往奇园观焉。座客既集,停灯开演:旋见现一影,两西女作跳舞状,黄发蓬蓬,憨态可掬。又一影,两西人作角抵戏。又一影,为俄国两公主双双对舞,旁有一人奏乐应之。又一影,一女子在盆中洗浴……又一影,一人灭烛就寝,为地瘪虫所扰,掀被而起捉之,置于虎子中,状态令人发笑。又一影,一人变弄戏法,以巨毯盖一女子,及揭毯而女子不见,再一盖之,而女子仍在其中矣!种种诡异,不可名状。最奇且多者,莫如赛走自行车:一人自东而来,一人自西而来,迎头一碰,一人先跌于地,一人急往扶之,亦与俱跌。霎时无数自行车靡集,彼此本撞,一一皆跌,观者皆拍掌狂笑。忽跌者皆起,各乘其车而沓。又一为火轮车,电卷风驰,满屋震眩,如是数轮,车轮乍停,车上坐客蜂拥而下,左右东西,分头各散,男女纷错,老少异状,不下数千百人,观者方目给不暇,一瞬而灭。又一为法国演武,其校场之辽阔,兵将之众多、队伍之齐整、军容之严肃,令人凛凛生威。又一为美国之马路,电灯高烛。马车来往如游龙,道旁行人纷纷如织,观者至此几疑身入其中,无不眉为之舞。忽灯光一明,万象俱灭。其他尚多,不能悉记,洵奇观也!观毕,因叹曰:天地之间,千变万化,如蜃楼海市,与过影何以异?自电法既创,开古今未有之奇,泄造物无穹之秘。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像,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原载《游戏报》1897年第74号,摘自《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 “王小姐在正式登台之前,不接见任何人;但是可以买一张由王小姐亲笔签名的照片,每张50元。”据电影史家沈寂记载,当王汉伦到南洋各地登台表演之前,有很多影迷拥到她下榻的旅馆,要求一睹芳容。“王汉伦办公室”的办事员在门口挡驾,给了没见到王汉伦的影迷另一个“出路”。虽然不能亲眼见到王汉伦,能得到她亲笔签名的玉照也不错,大家纷纷掏钱,不到一小时就卖了200多张。 好电影产好影迷 1923年底。上海的明星影片公司拍摄了第一部轰动全国以至东南亚的影片《孤儿救祖记》,在虹口爱普庐影戏院试映时,门票每张一元,相当于当时高等客饭的价格,人们都等着能亲眼见到一对“孤儿寡母”,这个孤儿就是郑小秋,而“寡母”,就是50元一张亲笔签名照的王汉伦。 作为个体的第一个影迷当然无法考证,但作为一个群体,王汉伦的这些影迷应该是中国电影诞生以来孕育出的第一批影迷。在1923年底《孤儿救祖记》拍摄完成之前,中国观众的主要兴趣都是欧美各国倾销来沪的疯狂闹剧和侦探长片,1896年8月到1923年底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西方电影以匪夷所思或斑驳陆离的视觉奇观,来满足中国人从银幕上猎奇探秘的心理。然而,在这样一个欧美电影单向传入中国的时代,舆论几乎将电影及其观众置于死地。 1920年前后,输入中国的欧美电影主要是《火车大劫案》、《银行大劫案》、《铁手》、《黑衣盗》、《蒙面人》、《红圈》等盗匪片和侦探片,而上海等地诈骗、抢劫、绑架、杀人、放火案件居高不下,1923年的临城劫车等多起案件,采用的就是美国侦探长片中的各种“动作”。自然人们也会把扑克和轮盘赌这两种赌博方式的“风行”,归结为外国影片输入中国之后的“魔力”。各种社会毒赘如乞丐、娼妓、赌徒越来越多,舆论很容易、也很希望在两者之间找到一定的联系,进而将产生各种社会恐怖和不安的根源,归结到上述那些“有意诲盗”、“卑劣浅陋不值一顾”的欧美盗匪片和侦探片上。直到1934年,在评述1920年代前后输入到中国的“舶来影片”时,有人还专门为美国侦探长片列举出了7大“弊端”,明确表示这些侦探长片运到中国以后,“种恶因的是美国人,食恶果的却是中国人”。可以看出,当最早一批欧美电影进入中国的时候,猝不及防的中国舆论更倾向于将电影归之为毒害观众的天敌。 正当电影被看成舆论认为“十恶不赦”的时候,国产影片《孤儿救祖记》的出现,“拯救”了中国影迷。1924年天津发行的《电影周刊》里,有文章谈到天津电影院放映《孤儿救祖记》的情形,离影片开演还有20分钟。除了“前两排座位尚有空余之外”,电影院已经基本满座。影片开始后,“作者不断地被感动得落泪”,偷偷地扫视了其他的观众,很多人都是“涕泪交流”。此后不久,王汉伦也因为“形态逼真”、“恰如其分”的演出,被推举为“中国演员将来有为大明星之希望者”第一位,尤其“睹花伤心”一场戏痛泪直流,演出了万分悲苦,被影迷捧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