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中国电影创作数量超过200部,并且国产电影票房首次超过进口大片。2004年的中国电影学研究同样在困境中呈现出一种生长力,单从出版的论著即可见一斑,不仅有“新世纪电影学论丛”、“电影眼”、“未名译库·影视艺术译丛”等几大知名丛书系列推出的后续之作,更陆续有“朗朗书房电影场”、“新电影笔记系列”、“先锋阅读”等新的电影丛书系列问世,并且颇受市场好评。大量电影学论文则散见于各类期刊报章。由于论题的关系,本文主要以《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世界电影》等学术期刊为参考,而不涉及那些以传播资讯和影片赏析为主的刊物。 一 电影理论研究 2004年度的电影理论研究加快脚步适应全球化的背景,在现代电影理论的译介、建构方面尤其引人注目。 由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电影出版社联手推出,张会军担任总策划、张会军和籍之伟担任编委会主任的大型理论丛书“新世纪电影学论丛”全方位地涉及电影学学科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学者在电影理论和电影艺术实践各个领域的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在学科建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丛书在2002卷《影像造型的视觉构成——电影摄影艺术理论》(张会军主编)、《虚构的自由——电影剧作本体论》(刘一兵、张民主编)、《构筑现代影像世界——电影导演艺术创作理论》(郑洞天、谢晓晶主编)、《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电影导演大师创作研究》(郑洞天、谢晓晶主编)、《表现与创造的驰骋——现代电影表演创作论》(陈浥主编)、《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姚国强、孙欣主编)、《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王志敏主编)、《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王志敏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陆弘石主编)、《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钟大丰、梅峰主编)、《电影理论:新的诠释与话语》(钟大丰、潘若简、庄宇新主编)、《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王海洲主编)等12本理论著作的基础上,于2004年继续推出2003卷,包括《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1)》(林黎胜主编)、《世界电影:管窥与嘹望》(贺红英、李彬主编)、《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王海洲主编)、《想象与艺术精神——欧洲电影导演研究》(侯克明、杜庆春主编)、《理论与批评:全球化语境下的影像与思维》(王志敏、杜庆春主编)、《理论与批评:影像传播中的身份政治与历史叙事》(王志敏、杜庆春主编)、《数字时代的影像制作》(李铭主编)等7种。 译作方面,几大译丛也细水长流地陆续出版新的国外理论专著。中国电影出版社重新包装再版的“世界电影理论名著译丛”在2004年出版了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李迅译)。它突破了传统电影史研究方法的局限,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观念和治史方法。该译丛已经出版的著作还有爱森斯坦的《蒙太奇论》、《并非冷漠的大自然》(富澜译,2003年)、鲁道夫·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邵牧君译,2003年)、巴拉兹·贝拉的《电影美学》(何力译,2003年)、《何见的人,电影精神》(安利译)、伊芙特·皮洛的《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崔君衍译,2003年)等。 “未名译丛·影视艺术译丛”致力于对最新国外电影著作的译介,继大卫·波德维尔、克莉斯汀·汤普森的《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彭吉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之后,2004年又出版了罗伯特·考克尔的《电影的形式与文化》(郭青春译)和克莉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的《世界电影史》(陈旭光、何一薇译)。“新世纪影视文化前沿译丛”也推出了英国学者帕特里克·富尔赖的新著《电影理论新发展》(李二仕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 2004年6月,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等单位组织了一场“全球化语境中的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对电影美学与理论的未来发展进行研讨。这次研讨会的理论成果在《当代电影》、《世界电影》等学术期刊上相继发表,包括陈犀禾等的《电影美学向何处去?——“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大卫·波德维尔的《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电影理论》(孙绍谊译,《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让-米歇尔·傅东的《法国电影观念的非法国电影》(聂伟译,《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约翰·T·卡德维尔的《影视产业文化中批评性理论的扩散与实践》(刘宇清译,《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陈犀禾的《红色理论、蓝色理论以及蓝色理论之后——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研究与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从新的视野看不同的理论——戴维·波德威尔访谈录》(《世界电影》2004年第5期)、张英进的《电影理论,学术机制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兼论视觉文化》(《世界电影》2004年第5期)、聂欣如的《电影悬念的产生——以影片〈精神病患者〉和〈化装杀人〉为例》(《世界电影》2004年第5期)、陈雅浈的《美国电影对于中国风味的再现》(《世界电影》2004年第5期)等专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