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链条上,历史题材电视剧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甚至一度占尽了荧屏风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荧屏在黄金档期播放的电视剧几乎全是历史剧,据不完全统计,某地曾经出现过同一天30个频道中有11个频道先后播放清宫戏的景象。各类古代历史人物粉墨登场,取代了以往传媒中频频亮相并对人们思想生活具有影响力的现实楷模。从历史上确有其人的秦始皇、唐太宗、武则天、康熙、雍正;到传说中的济公、梁祝、白娘子;再到杜撰出来的还珠格格、韦小宝……这些身份不同、品格各异的角色占尽了电视屏幕,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话资,颇有些“深入人心”。 来自创作方面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1999年历史题材电视剧占全年度电视剧生产总量的10.7%,2000年则攀升为21.6%,2001年的数据是24.8%。一时间,影视界圈里圈外,荧屏前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观众都被带进了对历史剧的审美评判中,发怀古之幽情似乎成为一种时尚。 然而,从文化批判角度看,一些问题是值得注意的: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突然迸发的对历史的好感和热情?在艺术品格上,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价值何在? 一 由于电视剧制作人员与观众是共同构成历史题材电视剧热播这一文化现象的两个环节,所以,要分析其成因,我们也必须从这两个角度着手。 首先,让我们来考察电视制作人员看好此类题材的原因。从艺术生产来看,电视连续剧(一般大约是20集,有的甚至更多)这种现代艺术形式具有相当大的容量,可以容纳较多的内容,能够为观众提供尽可能多的消费产品,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巨大时空距离,使得这个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创作空间。电视制作人员可以在这个空间里驰骋自己的想象,很容易地编造故事。况且遥远的不可知的宫廷生活或古代生活对现代人而言充满了神秘感,这类故事对广大观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创作这类内容的电视剧能够极大地满足广大观众的欣赏趣味和接受心理。 具体而言,每个编导在不同时期对题材的选取是不一样的,而这种变化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流变颇耐人寻味。最早的以宫廷生活为核心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主要是为了再现历史,或者还历史以真面目(尤其是曾经被严重歪曲的一些历史段落和历史事实)。这种还原式的创作观基于对历史真实性的信任,也基于对电视镜头的还原能力的信任。那么,历史真的是可以被还原的吗?历史真实的价值何在呢?实际上,文学艺术与历史的关系,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不容置疑地宣称:“诗比历史更真实”。也就是说,“历史”只讲述已经发生的事,“诗”(这里的“诗”,是艺术与文学的代指)则总是向我们讲述可能发生的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教导我们在人类的活动与苦恼中看到普遍的东西,这种普遍的东西显然是哲学和艺术的任务。“可能发生的事”是远比“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更有哲理性的,因此也更有意义。 在一些编导的观念里,作为“诗”与“历史”的混血儿,历史题材电视剧应该天然地具备“诗”对哲理性的揭示和“历史”对往日故旧还原的双重优势,达到审美性与真实性的统一,这是创作者的理想,也是他们最深层的心理根源。但是,遗憾的是,从现有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作品中,我们没能解读到这种境界。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思想文化界人文精神的回归和发扬,一批将皇帝作为“人”来表现的电视连续剧陆续出笼,这标明电视艺术以至整个艺术观念的重大进步。比如,46集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就特别值得关注。《康熙王朝》取材于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一个封建朝代,其中所塑造的主要人物,是被称为“千古一帝”的杰出帝王康熙和他的一些智慧过人的辅政大臣以及太皇太后等。但是,编导并没有把视点放在重现历史的辉煌、歌颂什么千古伟业上;也没有总结所谓的历史经验,以便“以古鉴今”之类历史题材的传统模式。作品的基本主题是表现实实在在的人,以及“做人有苦有甜,善恶分开两边”的平民化了的人生体验。这种让帝王具备“人性”、将其还原为“人”的观念,应该说是思想观念乃至艺术观念的一个大的突破。但是,遗憾的是,一方面,这一类把皇帝作为“人”来表现的电视剧,大多还把“人”仅仅停留在概念化的意义上,只是把原来高不可攀的“真龙天子”还原为一般的“人”来加以认识和表现,而真正血肉丰满的“人”的帝王形象并不是很多,在艺术上对帝王的个性的挖掘也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后续的一些根本不顾历史真实的对皇帝“戏说”、拿皇家“搞笑”的完全非历史化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只是表现了更强的娱乐性,博得观众的鼓掌和笑声,其中也透露出不少编导纯粹用帝王名义来换取最大商业利益的倾向。 其次,从观众角度来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繁盛,其根源在于大众心理中有对来自现代工业化社会沉重的工作生活压力产生的焦虑的恐惧,进而希望通过对尘封的历史嬉戏式的改造,取得心理支持,来平息焦虑、安稳心神。有人认为,看电影是一种社交活动,而看电视是在家里,“从社会关系学的角度看,家庭从来就是个人‘圣地’和隐私庇护所,回到家里意味着把自己保护起来……合家聚在一起看电视时,人们往往喜欢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电视中的人物与事件发表议论。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正是电视观众优越感的表现。”(注:高小康.大众的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P104-105。)正如匈牙利学者阿诺德·豪泽尔所说,“通俗艺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反复运用传统的容易处理的格式”,目的是安抚人心,“使人们从痛苦之中解脱出来而获得自我满足”。(注:阿诺德·豪泽尔.艺术史的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显而易见,这种经典的概括在历史题材电视剧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这类作品不仅是程式化的,也是民族性的,因此它不仅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而且迎合了大众的阅读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