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中国电影开始进入高盈利时期 新华网报道,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2004年具有“拐点”般的特殊意义:国家广电总局 颁布和实施了旨在推进电影产业化的4份文件,在市场化的政策导向下,“老中青三代 导演倾情投入,正在形成国产电影创作的新高潮。”(电影事业管理局局长童刚语)。华 谊总裁王中军断定:中国电影业已经进入高风险、高盈利的时期。随着时代华纳等外资 的强力介入,国内院线在合纵联横的同时不断提高效益。另一方面,校园院线、流动院 线、数字电影院线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为国产影片寻找更广大的观众群。2004年,《十 面埋伏》创下了1.5亿元的国内票房,表现出与世界一流制作水平相抗衡的勇气,以及 多种富有想像力的营销智慧。目前影响国产电影振兴的因素包括观众热情不高、市场秩 序亟待规范、专业影评衰微等问题。另外,电影票价畸高、地方保护主义阻碍院线整合 进度,并导致盗版屡禁不止。社会对电影作品及电影界人士的非理性批评甚嚣尘上,无 端的指责与谩骂屡见不鲜。 二、电视剧收视率逐年下降 据央视索福瑞公司发布2003—2004年《中国电视市场报告》中官方数据表明:对于目 前中国的电视市场,收视率正在逐年下降,电视剧的重播率不断提高,出现了令人悲观 的局面。目前播出电视剧的题材越来越集中,实际上在2004年仍然是以古装剧里的武打 剧为主,其他的题材有所增加。精品剧数量有限,电视剧的重播率一再提高。排名前十 名的电视剧,都在50个频道以上播出。从跨媒体的角度来说,电视越来越感受到来自互 联网和广播报纸的竞争,对观众媒体消费时间的竞争方面,广播从2003年人均每天听26 分钟,增加到33分钟,而电视则是下降的。 三、新锐导演从边缘走向主流 《光明日报》报道,在第1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刚刚出道的几位新锐导演以及 他们执导的关注现实的作品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如《可可西里》、《上学路上》、《冬 至》和《电影往事》。电影节初次检验了这些新人新作的艺术魅力,也报出了一个新的 信息:中国的新锐导演正在成长、成熟,他们经历了蜕变,已经从边缘走向了主流。他 们无一例外地把关注现实、关注人的命运放在首要位置,走出了形式大于内容的樊篱。 研究员贾磊磊分析说,青年导演的这些新作在电影美学观念上完成了通过戏剧化方式反 映现实到通过纪录的方式表现现实的转变。许多影片在表层形态上都力图呈现出一种生 活本身所具有的“原在感受”,淡化演员的戏剧化表演方式,最大限度地还原剧中人物 自身的职业特点,给观众造成一种“目击现实”的心理感受,进而改变了电影仅仅供人 娱乐的性质。在弥漫着商业气味的电影市场上,新锐导演们重新树立起了中国电影透视 社会现实、展现历史变化的美学旗帜。 四、李准:红色经典改编三原则 《北京青年报》报道,李准认为电视剧改编红色经典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要认可 原著的价值导向和精神风貌;二是要认可原著的人物形象与命运;三是要认可原著基本 的故事框架,“否则就不是改编而是颠覆。颠覆式改编很难讨好观众,《林海雪原》就 是一个例子。”同时李准也指出,既然是改编肯定得改,问题是怎么改。任何改编都必 须是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的;而且文学艺术转为视听艺术也必须要改。 五、电影批评要“四要四不要” 《电影》2004年第10期文章,认为电影批评最好能做到“四要四不要”。要独立不要 干涉。这是媒体批评的立场问题。只有立场独立,不依赖第三方,媒体批评才能真正起 到公共论坛的作用,才能真正获得公信力;要真诚不要世故。这主要是考量媒体批评的 态度和动机。世故是批评的大敌,可能偏离电影批评的初衷和本意;要多元不要一律。 指媒体批评的角度、层次和观点。多元才有活力,一律扼杀生机。票房是主要的,但不 是唯一的;要理性不要盲目。这是就媒体的批评的方法而言,提出观点要建立在电影细 读的基础上,摆脱各种成见,有理有据,并有合乎逻辑的充分论据。 六、美国影评人永远不会失业 同期《电影》文章说,影评已经成为美国电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的影评文 章侧重于探讨电影本身的艺术成就而非一般花絮绯闻,致力于挖掘影片作为一种艺术形 式作用于观众心灵和感官上的效果,就影片本身的艺术质量给出影评人的个人意见,但 也有相当数量的影评文章出自电影公司的相关稿件,成为电影市场营销的工具。大多数 影评人经常不得不在影评的公正性和媒体的商业利益之间作出妥协,但影评人认为他们 的职责就是为普通大众在进电影院时选择哪部片子提供一个参考。通常情况下,影评人 对一部电影的评价往往和该部片子的票房背道而驰。最受影评人推崇的往往是国外艺术 电影和和独立制片电影,而被影评人嗤之以鼻的一些好莱坞电影却总是倍受观众追捧。 当然,如果仅就商业电影而言,影评人的评定和票房收入倒是大体一致。美国影评界有 一个普遍共识,近二十年来电影艺术内涵已经急遽衰退,对此许多影评人忧心忡忡,并 一直在为影评何去何从大打口水仗。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在制片方、影评人、观众这三 者关系中,影评人的力量是最微弱的,但不管怎样,只要电影仍然在人们的娱乐生活中 出演着重要角色,影评人就永远不会失业。 七、译制片为何风光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