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学生影展的由来、发展历程和现状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是从2001年开始举办的,到现在发展成为一个规模 较大的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教学活动。2001年我尝试着实现自己的初衷,举办了第一届影 展。当时的规模还局限在导演系,只是吸收了几部国内的影片,而且还没有电影学院的 学生作品。第一届影展举办后,因为我出去拍电视剧(《日出》等)停了一年。去年,在 学校的支持下,我们扩大了影展的规模,举办了第二届影展,影片也增加到70多部,并 分成了七组分别来放映。我觉得影展最终的评奖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 与,通过观摩欧美乃至其他国家的优秀学生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辨识能力,进 而加强自己动手实践的欲望。所以从第二届,我们开始把国内(包括电影学院)的学生作 品纳入到参赛作品中。到今年第三届影展,内地加上港台的作品已经多达30多部。现在 全校、全国影视院校以及国际上的影视院校对“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影视作品展”都十分 关注,观众非常多,现场反应也十分强烈。我十分高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 2004年第三届影展的影片都是来自全世界影视学校的学生自由报名,多数是个人报名 ,也有一部分是学校组织的集体报名。截止到2004年7月31日前,影展组委会一共收到4 63部报名作品,数量上比去年第二届增加很多。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国内影片的数量 明显增多。去年一共收到230多部报名作品,当时国内报名作品仅仅占到一半,今年只 是国内部分就收到来自全国40多所院校的237部报名作品,这说明国内的影视制作教育 发展很快。国内作品的质量有大幅提高,特别是电影学院,237部中有77部是电影学院 的作品,我想这与上一届作品展对学院学生的激励很有关系。 今年的第三届影展,学生拍的作品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用胶片拍的,在欧美的学 校大量毕业作业是用35毫米或者16毫米拍的,是传统的电影专业技术训练,所以他们训 练的水平和技术上都比较高。而我们国内现在大多数是用DV拍的,或者好一点的专业录 像带拍的。我们电影学院还有一些胶片拍的作业,所以我把影展的名称叫做电影和录像 展览,它是两类。 最近这五年来的影视制作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在这次向影展提交作品的40多所国内 影视院校(含有影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选中了大概20所院校的作品入围这次影展。当 然国内影视院校应该讲还远远不止这些,但这说明这几年以来全中国的影视制作教育是 全面迅速发展的。这种迅猛的发展趋势应该归功于数字技术的出现,就是DV的出现。由 于教育成本的问题,影视制作教育一直很难大规模发展起来,但是由于数字技术的出现 ,让活动影像能普及到百姓家中,所以这几年活动影像制作教育的发展才会这样迅速。 同时,如此迅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相应的影视创作人才,这就需要尽快提高教 学质量。我这次办学生影展的目的,主要就是提高影视制作教学的质量,开阔我们学生 的眼界,使大家能够了解我们的教学水平和学习水平。 这次是影展的第三届,看到它现在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及同学和观众所表现出的热 情,我感到非常欣慰。很多著名的导演都说过,学习电影最好的方式,一个是看电影, 一个是拍电影。年轻人在院校里,偏重理论的学习,他们需要更多地锻炼自己的动手能 力,并且把眼光放到广阔的外界中去。 在过去的五年中,电影学院由最初的几百人,一下子扩招到目前的3000多人,老师抓 学生作业的力度明显削弱,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下降。第二届影展对学生的刺激很 大,获奖的几部国内影片都不是电影学院的,我们只是在动画片上还保留着优势。作为 最老的传统院校,我们居然拿不出像样的纪录片和剧情片。院方今年投入了部分胶片, 大力支持学生拍摄胶片作业,像《龙套》和《草原》都是在此次学院支持下完成的胶片 作业。而最终几个胶片作业的实际效果也呈现出了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次影展让我很骄 傲能拥有15000多人次的观众,每场放映都座无虚席。同学们抱着学习的态度而来,尽 管有些片子很闷,但大家也依然坚持认真去看,去思考。因为现在大部分同学们都清楚 地知道自己只有在广泛地看片之后,投入到不断地创作实践中去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目 标。 中西方学生作业制作水准的巨大差距 连续几年影展,引发我们最多思考的就是关于我们现在的影视教育问题。其实影视教 育在欧美最早是1919年的俄国,苏联革命以后成立了电影学院,这是全世界最早的电影 学院。到上个世纪50年代左右。全世界很多大学才开始设置影视教学,而且逐渐也培养 出了一些人。比如美国在60、70年代,有几所大学培养出几个有名的导演,比如南加州 大学培养出的《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加州大学培养出来的《教父》系列导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纽约大学培养出的《出租车司机》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于是全世界开始在舆论上对大学的影视教育持肯定态度。过去,导演的培养都是在制片 厂由场记、小工慢慢跟着师傅学出来的。在国内,影视教育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逐渐转 变的过程。中国的电影学校设立非常早,50年前就建立了,也算是世界最早的一批之一 。但是由于国家办的只有这一所,教育的人数也非常少。而且当时电影界对大学能培养 出电影工作者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认为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读书本不会工作,看 不上学院的毕业生。虽然第五代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让人们对影视教育重新进行认识,但 影视教育的高等学校在数量上还是很少。这次影展共收到国内40个影视院校、系科的短 片作品,但这40多个影视院校、系科中的大部分才刚刚成立一两年,大多缺乏专业的制 作老师。连续两年的影展使我们明显感觉大陆的作品跟欧美作品,甚至跟新加坡、港台 的作品在技术上都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