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怡:从《我的九月》到今天的《张思德》,你在电影和电视剧创作中塑造了一些人 物形象,很有想法,请谈谈你的感受。 尹力:很多年来我们创作中很大的问题就是故事大于人物,但是中国电影的希望在于 给观众心目中留下一个个鲜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二十多年来,文艺的教化作用随着 社会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它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的影视已经变成大众文化的 消费,变成商品了。但是创作者本身没有变。就我们这一年龄段的人来说,我们既是社 会变革的参与者也是一个目击者,很自然会把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人物表达出来。不 管是《我的九月》,还是《张思德》。 我们没有把张思德变成一个人物传记片,没有从儿时开始一步步写,我们是把张思德 本身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来处理的。 张思德是一个小人物,但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写了《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的文章 。毛泽东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立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个事业的 奠基就是由这样的默默无闻的人——无数个这样的默默无闻的人构成的。怎么能够让张 思德和毛泽东、让张思德和延安发生联系?我们在创作初期就定下一个基调:通过一滴 小水珠折射太阳的光辉。影片中看不到惊天动地的行为,撷取的都是主人公生活中的细 枝末节,通过情绪化的、信息化的传达方式,我们让“延安”和一个“小人物”互相辉 映。从我们能够看到的资料中我们强烈感受到,虽然,当年延安物质生活是那么贫困, 还有日军的围剿、国民党的封锁、党内党外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那个时代的共产党 人确实是一批精英,一群有信仰的、朝气蓬勃的人。 《张思德》无疑是一个主旋律的作品。然而,我们在写这样的主旋律影片时遇到一些 市场障碍:主旋律影片固然有很成功的,但是毋庸忌讳,也有大量平庸的、说教的、让 今天的年轻人产生逆反心理的影片,它们对于主旋律在品牌上造成了损害。能不能在我 们这部影片中,当把“张思德”、“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八路军”、“延安 ”等等词汇放在一起时,它并不是一部简单的、标语口号式的电影?这是我们想努力的 。 电影现状迫使我们考虑,除了美国的高科技大投入造出来的影像奇观,人们还能看什 么?其实真正生活中有质感的那部分东西人们依然有兴趣。普通人生活中瞬息即逝的部 分,在一个创作者眼中可能会发现其中的生活的质感、生活的幽默和智慧。能在电影中 定格这样的现象,再呈现在观众面前,我认为它们依然是有亲和力、依然能够打动今天 的观众的。即使时空年代不同,但是人心中最有力量的东西一定会打动观众。因为,人 与人之间是相通的。在这些方面,我们从一开始就考虑要让它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人性 化,要鲜活地写人物。 我原来不太担心,这个片子能打动四十岁以上的人,因为这些人是从那样的年代过来 的,但是,我不太抱希望能够打动当下的年轻人、知识分子、大学生。但是《张思德》 在几所大学,包括北大、清华、四川的大学放映,我原来心中忐忑的、那些怕不被观众 接受的东西多少有了一些释然。它让我更坚定了必须在创作过程中静下心来,深入去揣 摩人物的质感。 我觉得今天观众接受这个影片可能有两点,第一,从影像的层面能够比较认同影片对 于特定历史年代的再现。特别是选了用黑白片的方式。 田怡:怎么决定用黑白片的? 尹力:我觉得黑白片本身也是一种色彩。当时我参观了延安纪念馆,从中央新影调了 一些记录片,那里面的黑白影像特别打动我。除了在《张思德》这个题材中它能比较好 地还原当年的历史真实之外,当下陕北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情况,也是促使我选择黑白片 的一个原因。现在的陕北正在退耕还林,但那些树木都是不成片的,光秃秃的,如果用 彩色片拍出来的效果显然会很不理想。陕北比较有性格的是冬天,一片苍凉的感觉给人 震撼力量。 田怡:其实这个题材用黑白片很合适,可以想象,当时要这样决定下来本身就是不容 易。 尹力:是的。也因此带来不少工艺上的困难。国内已经不生产黑白片,要从美国柯达 现定胶片,每次摄制完毕要用专机从陕北送到北京,而后用每天的定期航班送到澳大利 亚悉尼,洗印完了再送回来,这个周折确实给我们增加了很多工作难度,而且从摄影的 方面就要增加三分之一的资金。但是从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无疑是明智的,观众看到了当 年那种延安生活的场景,能够带动观众进入这种历史感。 田怡:请说说影片的制作情况。 尹力:这个题材从选择到成型,确实有很多感慨。如,现在将六十年前那些东西放在 一起,往往会被人看成是一个应时应景的东西,一个粗制滥造的东西;这个影片的拍摄 周期是以往的制作经验中所没有的;当时决定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手头资料只有十一个字 :毛泽东、张思德、为人民服务。创作者、决策者的果决和明确,使影片从没有一个字 到如期在人民大会堂首映,前后一共只有半年的时间,每天摄制组都几乎工作十七、八 个小时,甚至有两次都是二十四小时连轴转;基本上导演没有做案头工作的时间。我有 每天晚上看书再睡觉的习惯,在延安我很自然的把毛选三卷和一些当时毛泽东的主要文 章又看了一遍,让自己进入当年那种氛围中间。而我们的摄制组成员都是很年轻的,六 十多年前的事情如何把握?能不能像熟悉自己的生活一样去把握当时的感觉?从人的衣食 行止开始,对当时的环境烂熟于心,让人能够感觉到人物呼吸的味道……在这些方面都 有很多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