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的世纪以后,随着美国的流行音乐、电视传媒和时装等大众文化的日益发展,作为其大众文化代表的电影更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所向披靡。我们应该承认美国电影在世界范围里的流行,不仅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小影响,而且也对世界各地区和各民族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美国电影的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后果是什么?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同样,美国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滥觞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当我们正在进行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繁荣民族电影之时,我们应对美国电影文化的本质及影响做出深入的分析,并进而探寻民族电影文化健康发展的现实对策。 一 美国电影从其诞生时期起就是以大众文化而著称于世的,早期的好莱坞就已经形成自 己的制作模式和风格,他以工业化的大制作、商业性和娱乐性奠定了自身的鲜明的特点 。在此后的岁月里,美国电影逐渐发展成为独霸世界的垄断状态,它的范围之广,影响 之大,持续时间之久,实属世界之首。 美国电影的发展一开始就走的是工业化、商品化和大众娱乐化的路子。大发明家爱迪生1893年发明了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这一年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最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化娱乐方式。1899年美国人开始了自己的电影制作。1908年,为了统一专利和生产,美国各电影公司联合成立了电影专利公司,使电影产生了诱人的商业价值。但一些独立制片商为了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控制,纷纷从纽约、芝加哥等电影集中地移向洛杉矶。这里自然条件极好,是理想的电影外景地。此后电影专利公司也陆续搬来,逐渐形成了繁荣的“电影城”,并命名为“好莱坞”,成为美国的影都,此后,便成为了美国电影生产、发行的基地。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复杂化促使电影的制作日趋专业化。最终,制片人决定采取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方式制作电影,这就产生了制片厂制度。这一制度的中心人物是制片人,他一边控制影片的拍摄费用,一边对影片应该如何拍摄实施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在早期美国电影导演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就已消融在制片厂的风格之中了。另外为了加强影片的制作进度,也为了让导演集中精力于影片的艺术制作,制片人对影片的创作班子进行了明细的分工。如布景、美工、服装、特技、录音等部门等都有着自己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在一部影片的制作中他们专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同为一部影片的整体创作服务。为了提高影片的号召力,好莱坞电影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实行明星制。电影制作公司发现一些明星的魅力和对票房的巨大影响后,决定实施明星制,突出著名演员的个人作用。制片人雇请编剧为特定明星度身量衣,编写剧本,使演员定型化。于是出现了童星邓波尔、好姑娘玛丽·壁克馥,性感的大众情人丽泰·海华丝等大明星。在美国,影片真正的主人是制片人。制片人成了决定艺术成败的诸种因素的主宰。在幕后指挥一切的是制片人,但在幕前露面的却是众多好莱坞的明星们。这一大批好莱坞明星们成了美国电影征服世界的基础。再次,随着美国电影节目的进一步丰富繁荣,好 莱坞电影逐渐形成了众多类型片的模式,比如西部片、爱情片、恐怖片、战争片、喜剧 片、音乐片、歌舞片等等。美国的类型电影是一种典型的商业化的电影样式,它指的是 一些人物、情节模式和影片的故事环境造型类似的一种电影。它的特点是:具有重复的 情节动机,循环的类型形象,标准化的叙事模式和特定的表达内涵。如美国的西部片, 其人物就是开发西部的牛仔、土著的印第安人、边境骑警;环境是西部广袤的荒原、突 兀的山岭,故事情节无非是叙述正义战胜邪恶,文明战胜愚昧,爱情与美色等等。类型 片的产生是电影制片商为了减少投资风险和最大限度地取得利润的结果。由于好莱坞电 影业的繁荣,到三四十年代,有声故事片的创作和发行达到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创造了 在全球影片发行量和卖座率的空前纪录。好莱坞电影在制作质量上也达到世界领先的高 水平。不少影片,如《大独裁者》、《乱世佳人》、《魂断蓝桥》、《蝴蝶梦》、《公 民凯恩》、《卡萨布兰卡》等,都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好莱坞电影的题材广 阔,风格迥异,形成了通俗的受欢迎的大众艺术。另外,美国影片在技术上也注意不断 创新和发展,对世界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进入40年代后期,美国电影有一个衰落期, 也就是说美国电影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和挑战。首先,1948年 5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对拖延多年的“派拉蒙案”做出裁决,判定大公司垄 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弃发行和经营电影院的业务。这就切断了大公司的主要财源 ,迫使公司大幅度减少影片生产。其次,美国电视发展迅速,到1953年,电影观众人数 与1946年相比减少了一半。为争夺观众,早在20年前即已发明出来的宽银幕电影此时开 始成为与电视竞争的手段。此外,最甚者是自1947年起,“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开始 针对好莱坞进步人士进行政治迫害。1948年,华盛顿特区联邦法院判处好莱坞十人案, 1951年又继续加深和扩大对电影界人士的迫害,许多人被指控,800余人被列入黑名单 。这场迫害极大地损伤了美国电影的创作元气。然而,受迫害的电影界人士并没有放弃 ,1954年比伯曼克服重重困难摄制出描写锌矿工人罢工的影片《社会中坚》,至今仍受 到电影研究人员的重视。 为了振兴美国电影,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国的电影文化政策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并采取了很多重大措施,其中包括启用新人摄制适合当代观众口味的新影片,同时支持老一些的著名导演拍摄新风格的影片。这种电影文化政策的调整大约经过近十年的时间,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才开始在美国影坛上出现一些新的改变,当然这种改变仍然是围着大众文化的基点来进行的。也就是说通过电影的梦幻、奇观、大场面,以及精致的光影造型等特点吸引世界的观众。在此时,美国电影出现了一些具有现实主义因素好影片,这些带有很强现实主义色彩的影片给美国电影带新景象。首先这些影片干预涉及美国的某些重大社会问题,如反映越战给美国人民带来灾难和心灵创伤的《归家》、《猎路人》、《现代启示录》、《七月四日出生的人》等等。特别是反映家庭婚姻及伦理危机的《克莱默夫妇》,这部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当代美国社会的家庭伦理现实,繁重的社会压力导致的家庭裂痕以及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它不仅向观众提出家庭破裂这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而且还附带涉及许多其它社会问题,例如男女平等问题、婚姻中的两性关系问题、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美国司法制度下的诉讼问题以及社会竞争的后果问题等等。还有揭露美国司法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的《恶梦》、《公正审判》、《城市王子》等。其次是题材多样,反映了现实中多侧面的生活,有些还是好莱坞很少或是从未反映过的题材。例如,反映工人阶级斗争生活的《诺玛·雷》,反映知识分子苦闷和文化界道德问题的《曼哈顿》等。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并没有使美国电影脱离娱乐性大众文化的巢臼。值得指出的是这些电影敢于揭露美国当今社会各种问题,突破了原先的许多所谓“禁区”,并且跳出了以前戏剧性理论结构的传统框架,影片不一定全是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而是强调了纪实性和真实性,从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再次是占影片总量多数的娱乐片大大扩充了题材,所反映的事件光怪陆离,无所不包。特别是一些以新题材、高科技为代表的科幻片,不惜耗资巨额美元,以赢得大量观众和商业利润。美国现时期的影片虽然五彩缤纷,观众不少,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严肃题材和有社会意义的影片少了,应该说它带给整个美国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美国电影文化同其他国家的电影文化相比,有着自身明显的优势和文化特色,其内容更为丰富、类型也更为多样、制作技术更为先进。由于其类型电影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更容易被广泛的观众所接受,因此,这才使得美国电影得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而统治了世界影坛。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电影便一直扩张其海外市场,逐渐在各国取得一定的地位。但要说成为真正的“全球霸主”,还是九十年代以后的事。因为整个世界的政治大环境变化对美国的全球化经济战略发展最有利;而美国的高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各国,则助长了好莱坞电影征服全球的竞争力。进入到世纪末,美国电影更是借助当代传播媒体向世界范围大肆输出自己的电影文化 ,为了吸引大多数人的眼球,他们把自己的有着大众文化标志之称的电影推向了娱乐的 极致,并且突出了电影的豪华性、奇观化、梦幻性的特点。如一部《泰坦尼克号》,投 资2.5亿美元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加上电脑特技的制作,使影片以极其奢侈豪华 的场景演绎了一段冰山沉船上的爱情故事。而此时,好莱坞的灾难片和科幻片更是席卷 了整个世界,灾难片《龙卷风》、《侏罗纪公园》、《山崩地裂》、《天地大冲撞》等 等,几乎每年都有新作出笼,使全世界的观众眼花缭乱。这些灾难片或以一直困扰着人 类的自然灾难为主题,如龙卷风、火山、流行疾病,或以科学假说为根据,想象人类在 面临恐龙复活、冰山融化、慧星撞地球这些在劫难逃的灾难时,将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科幻片《天煞——地球反击战》、《星舰战将》、《独立日》更是凸现了美国电影现代 梦幻的一面,美国人从未像现在这样,在这类影片中频繁地将自己打扮成假想中的“救 世主”,过足他们拯救世界的瘾。如果说在三四十年代最具美国特色的类型电影是西部 片,那么在这世纪末的最后10年最具美国特色的类型电影应该是科幻片了。当然,这其 中包含着电影为了跟电视等其他娱乐产业竞争不得不进行高投入的大制作来满足观众的 视听需要等制片策略方面的因素,同时也体现了世纪末美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心理 。灾难片和科幻片的流行再一次确证了好莱坞的商业头脑——它善于抓住世纪末普遍的 社会心理,加以具体、夸张的方法,成功地拍摄了一部部扣人心弦、富于战栗感的影片 ,使观众既可以在好莱坞的高科技制作下欣赏到一道视听大餐,又使内心深处对于世纪 末的恐慌心理在这种虚拟的场景中得到了宣泄,而这种世纪末的恐慌心理,在西方人的 生活中,是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