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年的悠扬钟声,2005法国电影回顾展的帷幕徐徐拉开。作为中法文化年的重 大交流项目之一,这次为期4个月的影展陆续在港京沪三地举办。1月7日,香港站的展 映活动已在香港电影资料馆开幕;3月4日,北京站的展映活动将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 影院开展;4月1日,上海站的展映活动将在上海影城开启。41部法国电影杰作的集中展 示,堪称名副其实的法国电影文化盛会。这些影片出自25位名家之手,时间跨度从1895 年到2003年,主题与风格丰富多彩,类型与样式绚丽多姿。为了不至于让人感到眼花缭 乱,我们将这些影片编成5个单元,本文将大致依照电影史的线索对它们进行快速扫描( 为了区别于文中提到的其他影片,本次影展的影片片名后面加注了法语片名)。 第一单元:永恒的经典 对于只有百年历史的电影艺术来说,能够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雨而魅力不减的影片应该可以称为经典之作了。本单元中的10部影片都是1953年以前出品的,明显地分为无声片 和有声片两部分。 默默的无声片把我们带到了电影诞生的年代,带到了电影诞生的故乡。电影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世人公认的诞生日期是1895年12月28日,法国发明家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的大咖啡馆正式放映《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无声短片的日子。电影在发明之后不久便迅速传到了世界各地。自1896年初开始,卢米埃尔陆续派遣数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至1897年底这些摄影师涉足过除南极洲之外的各个大陆,总共拍摄了750多部影片(包括在中国拍摄的影片,电影正是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的, 此事已经成为中法电影交流史的开端。遗憾的是,究竟哪些摄影师来到中国的什么地方 拍摄了多少和什么样的影片,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20世纪60年代,法国电影资 料馆创始人亨利·朗格卢瓦,将苦心收集和保存的卢米埃尔影片进行了精心的修复,并 且编辑成《卢米埃尔短片集》(Montage Lumère),后人才得以观看电影诞生初期的珍贵影片,这些影片可以说是法国乃至世界电影宝库中的宝中之宝。 雷内·克莱尔(1898—1981)在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也是我国早期电影工作者熟悉的法国导演,他导演的影片《巴黎屋檐下》(1930)曾经在上海放映,夏衍在创作话剧《上海屋檐下》时多少受到了此片的影响,在以《马路天使》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影片中也不难发现此片的影子。本次影展选择了克莱尔的两部无声片:《沉睡的巴黎》(Paris qui dort,1924)是他编导的第一部影片,讲述了一个疯癫的科学家在用神奇的魔光使巴黎陷于沉睡状态后发生的故事。萨杜尔说,这部影片之所以具有艺术价值,是因为“克莱尔用轻松的讽刺,描绘了八个人物生活在死寂的巴黎的情况”。导演犹如电影诗人,影片中的巴黎景色富有诗意。此外,埃菲尔铁塔可以说是这部影片里的“一个真正的演员”。《铁塔》(La Tour,1928)干脆以埃菲尔铁塔为主角, 这部短纪录片以诗意的手法描绘了铁塔及其周围的景色。 让·爱浦斯坦(1897—1953)是法国20年代印象派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起初从事电影理论研究和影评写作,20年代开始导演生涯,一生中导演过约30部影片。1924年,法国的印象派电影随着其创始人路易·德吕克的去世而宣告结束,爱浦斯坦转而拍摄先锋派的新影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他拍摄的先锋派影片“专供那些光顾专门性电影院的有高等文化修养的人士观看”。《厄舍古厦的倒塌》(La Chute de la maison Usher,1928)是他拍摄于无声电影末期的恐怖片,改编自美国小说家爱伦·坡的同名短篇小 说。坡的小说可分为恐怖小说和推理小说两类,《厄舍古厦的倒塌》属于前者。坡自称他的小说的特点在于“把滑稽提高到怪诞,把害怕发展到恐惧,把机智扩大成嘲弄,把奇特变化为怪异和神秘”。爱浦斯坦的影片通过非常的摄影角度、特写镜头、画面叠印、镜头移动等手段较好地传达了原著的恐怖和神秘气氛。 阿贝尔·冈斯(1889—1981)的有声片《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 on Bonaparte,19 34)也可以说是无声片,或者说是无声片的有声版。冈斯早在1927年就完成了235分钟的 无声片《拿破仑》,这部耗费几十万米胶片和四年之功制作的大片“只不过是一部未完 成的巨大作品的序幕而已”。影片大量运用了“加速蒙太奇”、“主观镜头”、“三面 银幕”(将三块银幕拼接起来放映)等富有创造性的技巧。1934年,冈斯制作了此片的有 声版,并对原片的场景进行了增删,长度为140分钟(本次影展放映的就是这个版本)。 为了在片名上区别于无声版,1934年有声版的片名加上了拿破仑的姓氏。1971年,《拿 破仑》的第三个版本的片名为《拿破仑与大革命》。1983年,英国电影史学家凯文·布 朗洛修复的版本据说是最接近1927年版本的版本。此外,冈斯还拍摄过关于拿破仑的其 他影片,比如我国观众熟悉的《奥斯特里茨战役》(1960)。 法国电影告别无声时代是在1930年前后,30年代对法国电影来说十分重要,主要是由于出现了“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几位代表人物如让·雷诺阿、马塞尔·帕尼奥尔,让·维果(见第四单元)等人的影片都将出现在本次影展中。
让·雷诺阿(1894—1979)的大名已为我国广大电影工作者熟知,本次影展选择了他的 两部影片:《乡村一角》(Une Partie de campagne,1936年出品,1945年上映)是一部 根据莫泊桑的小说摄制的“辛酸而短暂的田园情史”,被广泛用于电影学院的教学;《 金马车》(Le Carrossed'or,1953)是雷诺阿的晚期代表作之一,这部投资巨大的豪华 古装片,讲述了19世纪一个意大利剧团在西班牙统治的拉丁美洲的演出过程中,美丽聪 慧的女主角与当地总督之间的一段感情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