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文艺记忆 2004年,电视剧进一步成为各电视台的主播节目,仅央视综合频道每天就有四档电视 剧播出时间,每档时间都是二、三集连续播出,更不用说电视剧频道了。各省市电视台 亦然。荧屏上真可谓百花齐放、乱花迷眼。综观2004年的电视剧创作,依然保持了一种 繁荣活跃的创作氛围,题材多样,剧目繁多,为丰富广大电视观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发挥 了应有的功能。另一方面,2004年的电视剧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呈现出怎样的艺术 特征和发展趋势?预示着怎样的征兆?这里试谈几点看法: 红色经典改编的得失问题 一年来,人们在屏幕上看到了好几部过去十分熟悉而今又似曾相识的作品,这就是根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的一批优秀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如《林海雪原》、《红旗谱》、《小兵张嘎》,还有些作品已经改编制作完成或正在制作中,如《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三家巷》、《苦菜花》等等。这一批作品过去曾在社会上产生过很大影响,如今被称为“红色经典”,2004年是对其进行改编数量最多的一年,也是引起议论最多的一年。可以说构成了2004年的一个电视剧现象。 回过头来看,已经改编播出的作品,在观众中的反应平平。除了有些作品在改编中添加了一些因素和情节引起观众不满之外,即使像《红旗谱》、《小兵张嘎》等在改编上看起来比较严肃认真的作品,也没有产生多大反响,或者说,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远不及原作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深刻,不如原小说或电影生动感人。原因何在?也许有人会说,那批作品产生于特定时代,其巨大影响也是和那个年代的特定文化环境分不开的。这些作品表现的历史内容以及表现方式与今天的时代氛围和审美趣味有了一定距离,接受效果必然会有所不同。这样说也不无道理,但这种说法并不能令人完全信服。那么真正原因究竟在哪里?在我看来,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没有抓住那批作品根本的艺术特点 ,把浪漫传奇写实化了。浪漫主义传奇与民间艺术智慧相结合,是那批作品艺术上的根本特征。在电视剧中,这种特征被写实化的叙事冲淡了。尽管演员们也演得十分用力, 反而显得太“表演”,过犹不及,真实感大受损伤。二是没有将原小说或电影充分地电视剧化,即没有很好地完成从一种艺术叙事到另一种艺术叙事的转换。电视剧是情节剧,在叙事特征上它与章回小说比较接近,而与现代小说不大相似。这就要求必须按电视剧的戏剧规律重新结构作品,找到新的叙事支点。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作品的改编基本上沿袭原作的叙事套路,没有找到新的戏剧结构,没有使原作的内容由小说叙事转化为电视剧叙事。同时还不得不承认,根据原来的一部电影、一部戏改编成十几集甚至二十几集电视剧,长度增加了十几倍,就不得不“兑水”稀释,使原来的凝练、精致、紧凑变得冗长、拖沓、缓慢。对于很多早已熟悉原作故事和人物的观众来说,如此的拖沓 缓慢,也确实是一种折磨。 由此可见,“红色经典”的改编,得失显然。所谓得者,就是帮助人们重温了旧作;所谓失者,就是没有达到原作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这就是说,失大于得。问题也许在于把这批作品的改编看得太简单了、太容易了。事实上,这些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相当高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艺术创造,是不可替代、也是不可重现的原创性作品,承载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感和生命体验。随着那个时代的远去,这一批作品越发显得不可多得,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既然名著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一定高度的结晶,那么改编也应当力求达到这样一种高度。这就要求改编者具有充分的思想和艺术准备,具有历史和生活的准备,按照艺术规律的要求来改编。但我们的改编恰恰是在思想和艺术上准备不足、在历史和生活上准备不足。甚至有些改编者的初衷并不是来自于艺术,而是来自市场卖点,想利用这批曾经有很高知名度的作品,对其改头换面,添枝加叶,哗众取宠,一种商业投机动机不言而喻,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树立正确的改编观念,从艺术出发,认真探讨电视剧改编的艺术规律就至为重要。但还必须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名著或经典都适合于改编电视剧。有些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和它原创时艺术形式不可分割的,是不可改编的。像这样的作品,其改编的失败结局在改编之初就注定了,并非人为就可改变的。 历史题材的当代共鸣问题 2004年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数量仍然不少,如《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成吉思汗》、《沧海百年》等;如果再加上那些展现“昨天”生活的作品,还应当包括《康定情歌》、《铁血莲花》、《龙票》以及《天下第一楼》、《历史的天空》等等,因为故事的背景都在“历史”中。但这些“历史”题材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的作品并不多。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太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不能激起人们的审美共鸣,不是因为表现的历史太遥远,太偏僻,而是没有从所反映的历史中表达当代人的精神关怀,或者是没有把那些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真正转化为艺术。当然,并不是说这些作品一无可取,像《成吉思汗》这样大气的作品,像《天下第一楼》那样相对精致的作品,也不乏某些方面的审美价值,同时能给人以历史知识。但在给当代人提供更深厚、更迫切的精神思想资源方面,在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相对不足。 令人高兴的是,岁末有一部《记忆的证明》。该剧是2004年难得的一部好作品,也可以说是一枝独秀。这部电视剧与其说表现的是历史,不如说表现的是现实。它不是为历史而历史,而是通过寻找记忆的证明,把昨天和今天联系起来,引起了当代人的强烈共鸣。其成功之处在叙事结构上,巧妙地采取了“记忆”与“证明”,“历史”与“现实”两条叙事线索交叉行进,互为推进,殊途同归。使活着的主要当事人都参与了叙事——不仅仅是萧汉生,包括冈田、美惠子、池田以及山花隆美等等,这就形成了多角度对同一事件的透视,共同的记忆与不同的认识折射出人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