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玫曾经成功执导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破了央视几年的收视纪录,回响至今未绝。如今,由她执导的《汉武大帝》又在央视热播,已数周连续高居收视排行榜之首。同时,这部戏引起了一股“历史热”、“文化热”,使一向保持低调的胡玫又一次走到了被媒体关注的焦点上。近日,记者独家采访了这位女导演,以下是她亲口说戏。 历史正剧不仅突出一个“正”字 《汉武大帝》定位是历史正剧。正剧当然要突出一个“正”字,所以,我们的创作原则首先是尊重历史基本脉络的,《汉武大帝》的目标是打造一部宏大的历史史诗。 实际上,《汉》剧很多精彩的段落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而恰恰是历史中的实录。这就是我理解的历史客观主义或者说写实性。但是电视剧不单纯是一种艺术作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剧首先也是一种商品。作为商品不能不受制于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必须考虑观众的消费心理。这也是制约电视剧艺术的重要条件。所以,历史正剧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奇性、戏剧性和娱乐性。正剧也不可能完全没有虚构成份,否则就只需要编教科书而不用搞艺术创作了。我曾说,《汉》剧是我继《雍正王朝 》之后的又一次“新古典主义”艺术探索。新古典主义并非志在复古,而是志在古为今 用,在《雍正王朝》中,人们可能注意到两个特点,一是语言基本用白话、现代汉语, 甚至京片子;二是音乐和摄影处理追求现代感,使用了西洋音乐。《汉武大帝》一戏也 是如此。使用这种现代的艺术手段,目的就是用新的表现语言来处理古典的历史题材。 史书记载下来的毕竟有限。很多东西不但记录简单而且晦涩难懂,这就出现了您提出的问题:如何把握历史事实和创作虚构的关系?我想,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我们仍可以在艺术的空间里寻找无限,按照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命运发展逻辑来揣摩他们当时的心态,寻找那些重要的历史端点,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和重新阐释。我们当然不可能考证历史人物每一句话当时是怎样说的,但是我们试图依靠历史找到内在的逻辑关系,虚拟出那些语言。然而必须以历史真实为“核心”,艺术再夸张也不能完全脱离这个“核”。 当然,考虑到现代观众的消费心理,有时也必须有所让步,所以即使正剧也难免有戏说的成份。比如黄老和儒道之争,那些辩论本来非常“形而上”,容易把观众讲跑了,观众很难忍受那种“之乎者也”的大道理。人们还是要看情节,要通过故事领略历史。所以我始终必须认真讲好每一个故事。 拍摄过程曾让人发“疯” 你问我《汉》剧中哪些片段让我拍摄得忘乎所以,激情难耐?我都数不出来了。因为我珍爱我的每场戏和每个人物。当然,也有一些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场景。比如晁错之死、田窦之争、张骞归来、漠北大战以至武帝之死等。 “田蚡和窦婴廷辩”这场戏,拍摄前,所有的演员都不自觉地进入了一种激情状态。 到了走戏的时候,很多精彩的东西并非预先设计,而是随着演员的灵感在现场碰撞出来 的。扮演田蚡和窦婴的演员当场动真情地大吵起来,摄影机在他们眼睛里仿佛根本不 存在。 有许多场戏中,我们摄制组的主创们都已进入“忘我”的境界。这不是故弄玄虚。我们有一位制片人讲过一句妙语。他说,《汉武大帝》这部戏在不同的阶段上,会让某一群人发疯。真的,我们这些创作者真的是疯过几次了。比如当剧本写到后期的时候,编剧江奇涛已经“走火入魔”。他请求我说,必须让他从宾馆高层楼搬到一楼,不然他担心哪天一写到激情的时候会开窗跳下去。拍摄中,我们的主创们经常通宵达旦地争论剧情的走向,以致废寝忘食,不管第二天还要拍戏。陈宝国、焦晃等主演在现场经常激动地发作情绪,搞得工作人员害怕地躲他们,说他们是“戏疯子”。实际上,拍摄期间,整个摄制组经常处于一种亢奋之中。 历史难以承载之重 在拍摄这部戏之前,我们曾请来多位汉史专家讲课,使大家从对汉史一无所知,到基本有所了解。为了准备这部戏,我花了许多的时间在全国走访汉代遗址。在霍去病的墓前,我抚摸着石雕,想像着2000多年前这位天才少帅马踏匈奴的雄姿;站在大将军卫青的墓前,我回味着他从奴隶到将军的传奇一生,百感交集;而当我面对高大的汉武帝茂陵时,心里浮起的是一种悲壮之情。站在那些地方感受着晚风吹过,在记忆中捕捉他们生命的印记,感慨着历史的沧桑变迁,涌到心头的正是这样一句歌词“千百年之后,谁又还会记得谁?” 在新疆我踏访过坎儿井,那正是汉武帝时期屯戍士兵创造的干旱地区的地下水渠,这种水利灌溉方式一直延用到今天。在博物馆中,面对那些巧夺天工的汉代手工制造品,让我感受到汉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都是让我激动过的东西,其文化含量之重也绝 非单纯一部戏所能全面承载的。正是对于汉代的这种历史人文感念,使我对这一题材始 终充满敬畏之心。 真实的力量胜过技巧 作为历史人物,雍正皇帝的历史地位自然不能与秦皇汉武相提并论。此外,和《雍正王朝》相比,《汉》剧从制作技术上讲当然是大大进步了。摄影虽然都是池小宁,但艺术水平又高了不少。无论戏剧场面的规模、历史文化信息的负载量、政治历史思想的深度以及题材驾驭的难度,《汉》剧也都是《雍正王朝》难以比拟的。我曾对工作人员讲,尽管是在拍二千年前的故事,但我们必须追求给予观众一种现场感,一种身临其境的“幻真感”。因为感受真实的力量胜过于任何拍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