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美人草》是由著名摄影人吕乐执导的以文革知青生活为背景的爱情故事片。自上映以来,好评如潮,反映强烈。文革背景,知青生活,热带雨林迷离又充满激情的爱情以及著名摄影人的执导、著名影星的加盟,这些无疑都是本片的卖点,但笔者所感兴趣和所要探讨的则是片中那滔滔江水——江水是影片中一个很有象征意蕴的、充满多层含义的意象,对于这一意象的分析有利于对整部影片的解读。 在影片中,江水是一个贯穿故事始终,不断出现的画面和意象。从叶星雨与刘思蒙在红春坪的纠葛开始(叶过江去红春坪赶集市),从两个人刻骨铭心的爱恋开始,到由于误会两人闹翻(叶星雨过江去棚屋找刘思蒙),最后到两人在江上桥面那淡然的相遇。它从爱情萌动的青春期开始,流过文革之后的回城,一直流淌到多年以后两个头发斑白、历经沧桑的老人蓦然相遇。江水不止是影片故事发生地点的必要构成要素之一,也不只是具有民俗学和美学上的意义,它作为一个意象,还负载着多重丰厚的文化象征意义。 一、江水是个人的记忆之河 《美人草》是关于知青题材的爱情故事片,影片以爱情为线,贯穿起了对历史人生、青春理想这些主题的思考,尤其是对一代知青们历史人生况味的表达。影片中在大峡谷底奔流不息的江水是那一代人永远隐藏于内心深处的个人记忆的潜流,它象征着青年时代的知青生活是无论如何都要在他们个人身上留下印记,在心里留下记忆。因为他们的纯真恋情、爱恨情仇在这里萌发、纠缠;他们在最天真无邪的年龄时却要受到最严酷问题的困扰(回城、思乡、人生的未来);甚至他们的血汗、生命在这里抛洒。不止这些,甚至历史常常以记忆的方式干预现实生活,影响着一代人现实和未来的生活。“革命之后留给她的不仅是伤痕,还有蹉跎了不只十年的一生”。(注:均引自新浪网http://ent.sina.com.cn)影片对叶星雨和刘思蒙回城后及老年时相遇的叙述,虽然有点画蛇添 足,影响了前半部分爱情主题的表现,但导演的意图却很明白:年轻时的知青生活影响 了一代人一生的情感、生活和命运。不管你是否愿意,记忆之河将永远连接历史和现在 ,历史也值得他们去追溯,去回味,因为他们的青春、爱情、理想、血汗、甚至生命都 交付给了那个年代,那方土地。 二、江水是滔滔历史洪流的象征 影片虽以平实手法表现敏感的文化大革命题材,但“吕乐的处理基本上比较冷静,他没有刻意把它传奇化,也没有大而不当的批判。依我看来,他似乎时刻都在提防和提醒 自己,不要因为反思文革的情绪破坏了一个爱情故事的完整和独立性。”(注:均引自 新浪网http://ent.sina.com.cn)但影片努力再现文革背景的意图还是明显的,影片的 历史感和历史意味也还是很浓的,撇开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不谈,影片在开头即以一 关于知青运动的文字介绍的镜头切入,黑底白字透露着历史特有的庄严肃穆,接下来出 现了一组当年知青生活的黑白照片,接着以同样手法提醒人们故事发生的时间——1974 年,之后在片中又以同样手法两次插入表明时间的镜头。此一镜头处理方法,不仅提示 着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而且暗示着我们这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然而,影片不同于 以往的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它无意裸露伤痕也无意批判历史,它关注的是个人与历史 的关系,历史对于个人命运的拨弄,个人对于历史的无奈。“吕乐他似乎更愿意用小框 架下人物的命运波动展现常人的历史遭遇”。(注:均引自新浪网http://ent.sina.com .cn)历史像滔滔江水从远处滚滚而来,它蛮横有力,裹挟一切,个人只是江边一株小小 的“美人草”,她是那么渺小轻微。青春的情爱虽是那么猛烈炽热,但历史的洪流,却 终将他们冲散;地理的江水虽然可以跨越,历史洪流的捉弄却使有情人天各一方。影片 开放式的结尾是很有寓意的,面对叶星雨的呼喊,刘思蒙再也不能像影片开头那样使个 聪明的点子让她上车,这次,他爱莫能助,因为,个人只能踏上历史所规定的他自己的 人生旅途。 三、江水是知青们青春激情的象征 作为一部知青题材的影片,表现知青激情,投合观众的期待心理,似乎是必然和理所应当的。说到知青一代的青春激情,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因为在以往知青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创作中,“青春无悔”曾是一个被反复言说的重要主题。这一主题显示了知青 作家、艺术家作为知青特有的冲动和意图,但同时也遭到一些反思自觉的批评家的指责 。影片所表现的,以及笔者所言的青春激情并不是那种虚幻的、自欺欺人的和缺乏反思 自觉的“青春无悔”。而是一种真实强烈,但被压抑,不得不以扭曲的形式从其他渠道 爆发出来的激情。 “电影有个平静的开场,从掩盖在大山中的知青部落拉开,次后的40几分钟,我们都沉浸在这迷人的墨绿色彩中。这并非导演在影像上的刻意造型,而是那整个年代的特征——绿色的军装,绿色的竹子,绿色的大山。”(注:均引自新浪网http://ent.sina.com.cn)这美丽的画面充满生机,富有激情,但这画面还不完整,还太单调,因为还有 江水的存在。湍急的江水充满豪情和力度,但它也是阴暗的、受压抑的,因而也是焦躁 不安的。它象征了知青的心理、生理和精神状态。 知青那一代人从小受的是革命理想主义教育,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虽然多年艰苦的开荒支边岁月已将他们那颗供奉共产主义的心磨砺得很粗糙,大家普遍怀有强烈的返城愿望,甚至返城指标成为故事发展的促动力之一。但是,集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建功立业的革命豪情却并没有变,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以林山为代表的五连和以刘思蒙为代表的二连争斗不休,争斗这一条线不止是爱情发展那一条线的辅线,为后一条线的发展提供情节逻辑上的可能,它本身也具有意义。袁定国一句:“那我们的理想呢?”昭示了知青们内心深层的革命激情。不过历史和他们开了个玩笑,荒唐的现实是要他们将这种激情在艰苦异常却平淡无奇的开荒中燃烧,于是,这种激情就只能表现为林山刚出场时唱的革命样板戏唱词和开山伐木时“顺山倒”的号子。当然,这种方式是决不能满足充满青春激情、革命激情的知青们,他们会寻找其他的突破口。在林山还未出场前,我们就不见其人先闻其名,他由于和炊事班长打架而被关禁闭,接下来发生的武斗我们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因为有林山这个“好战分子”,但是我们并不觉得林山是个坏人,是个讨厌的人,甚至就连刘思蒙这个带点痞气的“小偷”,我们也不憎恶他,排斥他。这其中的缘由不仅是由于林山的义气和刘思蒙的多情,这关系到知青内心激情的发泄问题。革命激情在严酷单调的现实生活中无处表达;青春期萌动的爱与被爱的心理要拼命压抑却又不能完全压抑得住;年轻人浑身使不完的劲儿还没有被艰苦的拓荒生活完全消释掉、麻木完,所以这混合着的生命激情就只有通过一些别的渠道,以 扭曲的形式发泄出来。所以才会有林山和众知青对打架的迷恋和盲从,才会有刘思蒙无 所事事之后的“偷窃”和对生活的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