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国产新片展映20部,其中不乏精品佳作。但优秀的国产影 片却只在电影节上昙花一现,其后便销声匿迹,鲜有机会与广大观众见面。这已成为近 些年来诸多优秀国产影片的共同命运。 虽然本届电影节只有短短4天时间,但如果这期间你抓紧时间走进电影院,并旁听了首 届中国民营影视企业高峰论坛学术研讨会和第十三届中国金鸡百花奖国产新片创作座谈 会,也许就会对中国目前的电影创作、发行和大众电影消费的总体情况多一份关注与思 考。 银幕新作:只在电影节上昙花一现 电影节上,与国际影展鲜见精品和港台影展雄风不见形成鲜明的对照,今年的国产新 片展上展映的20部影片中的确不乏可圈可点、甚至令人叫绝的精品力作:《可可西里》 、《美丽上海》、《上学路上》、《季风中的马》、《茉莉花开》、《美人草》、《枪 手》、《冬至》、《信天游》、《电影往事》、《划痕岁月》、《疑案忠魂》……每部 影片都有令人关注的理由,每部影片都有能刻入心灵的故事:《可可西里》中真实记述 的生命探险历程中的悲壮与苍凉;《季风中的马》对草原文明随着沙化的土地而消蚀殆 尽的凄楚倾诉;《美丽上海》中的一家人在对岁月的咀嚼中撕裂又修补着亲情;《上学 路上》脚踏贫瘠土地的西部孩子用心灵的阳光播种希望,点染出人生的明快与美丽…… 多样的风格,个性化的节奏,精彩的故事,新颖的创意,丰富的内涵,这些银幕新作可 谓各展风姿,各显功力,这在近几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国产新片展上是难得的、十分可 喜的现象。在如今国产影片创作要承受方方面面的风险与压力的严峻挑战下,这些真正 热爱中国电影并为之呕心沥血,在电影创作和市场变化中坚持探索与实践、痛苦着并快 乐着的电影人,用辛勤的付出证明着他们对艺术的真诚与执着。 格外庆幸能有缘在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看到如此题材、风格多样,令人或赏心悦目、 或震彻心扉的国产银幕新作,兴奋之余,亦由衷担心这些具有浓郁情感亲和力和心灵感 召力的新鲜精神文化果实会如同每次在电影节上脱颖而出的绝大多数国产新片的命运一 样,只在电影节上风光几日,其后便销声匿迹,市场上再难见踪影,即便在电视台的电 影频道上偶然相遇,也早已成为吊不起观众胃口的陈年旧粮。在本届电影节的国产新片 创作座谈会上,含辛茹苦的编导人员再次一脸无奈地对这种产销脱节的现象倾诉苦衷。 本届金鸡奖评选获6项提名,最终捧取了4只“金鸡”的影片《美丽上海》的编导彭小 莲女士,以自己的另一部银幕心血之作《假装没感觉》的市场亲历感叹目前国产影片发 行体系的缺憾。彭小莲说,《假装没感觉》拍完后库存一年没有发行,在以低价卖给电 影频道后,成本回收仍遥不可及,便又卖给一家音像公司出VCD,电影拷贝则更加无法 销售,编导一筹莫展。一个偶然的机会,这部影片被一个日本片商看中买去,在日本的 电影院以日均4~5场的频率连续放映了3个月。据了解,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当初在 国内也是因为无人问津,制片方如释重负地将影片以很低的价格让日本片商买去,却成 为买方名利双收的摇钱树。当然并不是每部国产影片都有中国的“丑小鸭”在国外变“ 白天鹅”的传奇经历,况且这种经历中的交易包含着对中国影片那么明显的不公平。但 事实上,影片审查合格后即成为库存品是当今许多中国导演都经历过的伤痛。导演冯小 宁摄制的影片《举起手来》,生产出来一年多了,至今未能发行得动;他的另一部影片 《嘎达梅林》虽然在海外和国内许多基层单位放映反响热烈,而在影院却票房惨淡。对 此,冯小宁一针见血地指出:“难道是影片不好看吗?我拍的电影《嘎达梅林》无论是 在农村,还是在大学生知识分子群,还是在科学家那儿,还是在部队,放映时场场暴满 。电影频道播出时,在观众收视表上,《噶达梅林》是那个时期播出节目的收视第一名 。事实证明,这样的影片最广大的观众是爱看的,并且都是自己主动买票观看的。但反 过来,我们这种惯性的国有体制的发行,却对《嘎达梅林》和《举起手来》进行了零发 行,我拍的影片《举起手来》生产出来快一年了,竟没有能发行得动。什么原因?绝不 是我们发行人员没有能耐,是因为我们目前的发行机制造成发行人员没有积极性发国产 片。究竟是我的影片拍得不好,还是我们的发行机制制约了影片走入市场?八点钟上班 、五点钟下班,靠坐在办公室打打电话的那种发行与真正把影片的市场发行和自己的个 人所得、和公司的生存挂在一起的两种工作方式,必然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发行结果。 ”主创人员用心血拍出的影片,不仅入不敷出,还被阻断了与观众交流的机会,无怪越 来越多原本怀有一腔银幕抱负的优秀电影人步履沉重地迈入电视剧制作大军。 《暖春》:触动国有发行体制的惰性 是众多的国产电影观众不爱看,市场不接受吗?这个被许多发行商对国产影片发行难状 况一言以蔽之的“硬”理论实则偏颇。电影《暖春》几乎被所有的院线影院所不屑一顾 ,因为它不是一部能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所谓“商业片”,一无偶像明星、名导演的市 场号召力;二无大张旗鼓宣传炒作的实力,然而正是这部由山西电影制片厂投资拍摄的 低成本、小制作的影片,却实现了巨额资金的回收效益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今年的华 表奖评选中,山西厂厂长李水合获优秀出品人奖;本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暖春》 又脱颖而出,荣获了由广大观众评选的故事片奖和优秀女演员奖。揭示其成功秘诀时李 水合说,就是带着拷贝下到基层一处处地放映,一处处地作宣传,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 观众看到影片。而在如今的国有电影发行领域,又有多少人能像李厂长那样视影片的市 场命运为自己的生命线、全厂职工的生命线?!《暖春》现象的确值得人们对现有的发行 体制的惰性进行深入反思。 诸多国产影片销路不畅,甚至无法进入销售、放映渠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因袭原 有国有发行体制运作方式被动、懈怠的惯性,有新旧发行体制交替过渡期的杂乱无序, 也不乏发行理念的陈旧、偏激,发行方式的呆板、单一等等弊病。在诸多使发行掣肘的 因素中,彭小莲特别强调了发行理念上“先入为主”的误区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指出, 如今一说到市场,就是动作片、武打片、警匪片、搞笑片,发行概念上的所谓商业片只 狭隘地定位在某几类影片上,而像家庭生活片等同样市场可以做好的影片却别无选择地 被归如艺术片类,换言之,倘若没被贴上商业片的标签,就意味着这是部票房不好、遭 市场冷遇的赔钱影片,正是在这种偏见的影响下,发行商只把眼光锁定于他们认定的商 业片上。再有,我们对国产影片发行缺乏深入实际的扎实研究和有创意的策划,往往就 是剧组的人在台上站一站就是做宣传了,距宣传做到位其实还差得非常远。 国产片市场:一道单调的风景 到各影院门口转转,进口大片、港台片几乎永远是海报和宣传的主角,尽管影院经理 们都不否认如今许多进口大片、港台片在中国市场发行时也同样业绩平平,但他们对国 产影片的期待一年只有暑期、岁末由两三个导演拍摄的两三部炒得不能再热的影片所营 造出的能称得上短暂繁荣的国产电影“市场”,泱泱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仅由数量可怜的 几部影片支撑着的国产影片市场的繁荣和全年的票房业绩,这显然是国产影片发行中十 分不正常的现象,会直接导致这个市场的风景过于单调和观众电影娱乐消费品种的单一 。况且,这样靠少数影片支撑的国产影片市场是永葆魅力,还是也会像10年前曾火爆中 国银幕的进口大片那样只是一度辉煌,这还都是未知数。张艺谋、冯小刚的片子创造出 骄人的票房奇迹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奇迹能不断地重复吗?真正的市场繁荣需要有琳琅 满目的商品,需要能满足各方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作为精神文化消费品,其市场更应该 是多姿多彩,美不胜收,要吸引消费者的目光,靠“红头文件”造势做出来的“隆重推 出”只能强化观众对那种以说教为主的形式主义影片的加倍反感,显然已不适应今日中 国电影市场的脉动,而把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标注于几部影片取得的票房战绩,同样 是缺乏对市场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总而言之,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还刚刚起步,产业化的 进程就更加任重而道远。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生产的国产影片已接近200部,实现了 影片产量的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全国的电影票房已达到9亿,到年底还会创造更好的 成绩,这的确都是在迎接中国电影百年之际令人兴奋、鼓舞的极好消息,也是中国电影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所取得的成效。但正因为我们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兴旺发达、能 满足大众精神文化消费需要的电影市场,我们才更有必要潜入市场,实地考察一下近20 0部国产影片中有究竟多少部能真正与观众相见,真正由观众感受到消费的愉悦与满足 并为此津津乐道,那样我们就会更多地从实际出发,看到差距与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陶 醉于成绩中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