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有两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艺术创新:一是观念变革,源于自然科学领域 的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二是工具变 革,源于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与网络等技术的推陈出新。(注:本文所说的“艺术 ”包含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观念变革与工具变革对艺术创新的影响,是通过媒体来 发挥的;艺术创作的新鲜经验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趋势,也是通过媒体来汇聚的。因此, 媒体革命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事件之一。新兴的数码媒体不仅为科学理论与社会思潮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手段、促进了艺术形态的更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需求,而且推 动了艺术研究在观念与方法上的创新,铸造了诸如纳尔逊的超文本(1965)、劳雷尔的交 互性幻想系统(1986)、考西的后有机表演(1995)、阿塞斯的遍历文学(1995)、默里的数 码媒体美学(1997)、斯洛恩的数码小说(2000)等层出不穷的新理论。“诗与数学的统一 ”是艺术理论家所提出的最有价值的命题之一。当代信息科技正在将这种统一由猜测变 为现实,从而根本转变艺术的形态。处在除旧换新的时代,我们深感信息科技发展之迅 速、数码媒体潜能之巨大、数码艺术对传统理论所带来的冲击之强烈,也深感当前艺术 、艺术观、艺术理论与批评革故鼎新之必要。 一、社会理念的启迪 计算机与艺术联姻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19世纪。著名英国诗人拜伦(Geroge Gordon Byron)之女阿达第一个看到计算机作为艺术工具的潜能。在协助英国剑桥大学 科学家巴贝奇建造分析机的过程中,她指出:分析机的操作机制可以对数字以外的其他 东西起作用,如果对象之间的本质关系可以按计算科学的要求来表达的话。根据和声学 与作曲学来定调的声音的本质关系同样如此。因此,分析机有可能谱写、制作音乐的科 学篇。(注:Roads,Curtis.The Computer Music Turtorial.The MIT Press,Cambridge ,Masschusetts,1994,p.882.)如果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马修斯、伊利诺斯 大学希尔与依萨克森等先驱者开始进行电脑音乐创作(1955)算起的话,数码艺术已经有 半个世纪的历史。在数码艺术酝酿、发展的历程中,某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对数码 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初,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本雅明以其有关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精彩论述昭示 了碎片化、非线性、蒙太奇式的写作风格,为数码艺术的崛起准备了思想条件。他指出 :“画家在作画时观察着与眼前事物的天然距离,摄影师则进入到事物的组织中。他们 所表现出来的图像有着天壤之别。画家的图像是整体性的,而摄影师的已支离破碎,按 照一种新法则,它的各个碎片可以拼在一起。故而,对当代人来说,电影对现实的表现 远比绘画更有意义,因为它借助摄影机,最猛烈地进入现实,从而保证了现实中不受机 器影响的方面。”(注: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经验与贫乏》,王 炳钧、杨劲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281页。)美国女艺术家勒德曼在创 作《美国观:风景的故事》(2001)时,就声明自己受本雅明的影响。该作品是风景画的 数码版,特点是从不同的视角看美国。作者选取了3个人(分别为肯塔基州的数码设计师 、北加州的环境工程师、纽约长岛的居民),确定了4个主题,用随机呈现的图像、照片 、配音来加以表现。事实上,这种拼贴已经成为数码艺术最常见的风格。不仅如此,作 为拼贴前提的采样,从观念上说正与数字计算机的运行基础相通。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关注广电媒体兴起所导致的革命,并以此为参照系考察历史 上书面语取代口头语所占有的主导地位时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化领域)发生的变化,从而 为认识媒体革命与艺术变迁的关系提供了参考系。1992年,比安库利提出了“电子语” (Teleliteracy)一词,用于概括伴随电子媒体发展起来的交流形式。他的一部关于电视 的著作就以此为名。(注:Bianculli,David.Teleliteracy:Taking Television Seriously.New York:Continuum Publishing,1992.)电子语的第一阶段以广电媒体为代 表。目前,电子语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即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阶段。这一阶段具有许 多新的特征,如传播的非线性、去中心化、个性化定制等。芬尼根、米扎奇等人进而以 因特网所代表的数码媒体为参考系审视麦克卢汉等人的理论,强调电子语第二阶段相对 于第一阶段的区别。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数码媒体应用的日益广泛,媒 体革命对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的深刻影响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因特网作为国际广域 网的特征,印证了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理念。许多艺术家正是作为地球村村民去开拓 因特网艺术潜能的,诺特主持的项目“全球同舞”(1998)可以为证。 现象学家胡塞尔为了挽救以先验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学的危机,提出主体间性的范畴。 这启发了艺术家从新的角度探索此在与彼在、自我与他我等关系。数码媒体既为身体缺 席的虚拟交往推波助澜,又为身体融合的虚拟主体艺术提供舞台。数码艺术正是在网络 媒体支持下去探索虚拟身体的奥秘,进而将这种探索扩大到身份的自由转换、自我的在 线流动。如果说因特网作为网际网既证明了互联互通所能产生的巨大力量的话,那么, 数码艺术就以自身的创作实践显示了艺术的交往本质,说明了自我与他我、小我与大我 的依存性。福柯等人倡导的后现代主义进而为黑客文化与自由软件准备了温床。后现代 主义藐视现实社会典章制度赖以维系的各种观念,质疑它们的合法性,从而引导人们关 注他人、权力、身份与话语等问题。那些感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束缚的赛伯族将网 络当成自由的新天地,尽情地在赛伯空间中驰骋,反对来自现实世界的干预。他们当中 有很多就是数码艺术家。根据后现代主义的观点,身份并非某种稳固的、可辨认的东西 ;相反,自我是个人所经历的不同背景、角色与体验的镶嵌,个体是由当事人穿过世界 时无数的经验、角色及影响所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