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常招人骂,因为中国电影怪事多。 怪现状之一:人均看国产电影不到0.04次 2003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10亿,其中国产电影创造的票房大概5亿。以每张电影票10元计,全年国产电影观影人次5000万,也就是说13亿中国人人均一年看国产电影不到 0.04次。除了冯小刚和张艺谋的电影,国产电影基本上整体性的对普通观众丧失吸引力 和号召力,而实际上从《十面埋伏》后,张艺谋电影美誉度的大幅下降也将直接导致其 电影市场号召力的捆绑式跌落。 从十多年前一直到现在,普罗大众心中中国电影的整体形象被描述为故事陈旧、制作粗糙、情节老套、内容教条。部分媒体对国产电影整体性的否定又在不断固化着国产电影的丑陋形象。尤其是在美国大片进入以后,媒体引领大众开始“狂欢”,一面是对大片的无限吹捧,一面是对国片的无尽贬斥。海外片商不用花一分钱,很多媒体就为这些影片义务做了近乎完美的市场推广。这同时也导致影片发行公司对国产片愈发丧失信心,懒于或疏于发掘国产片的商业价值与市场潜力,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海外大片,将绝大部分的优秀档期给了大片,而每年100多部国产新片仅有二、三十部能够有档期进入院线,其中能获得好档期的每年不超过10部。好的国产电影大众看不到,而海外大片又不断刺激着大众的感观,当然大众整体上会对国产电影丧失热情。 现在,国产电影的面貌果真还是如此狰狞么?国产片就真的缺乏商业价值么?显然不是。其实近年来我们每年都会有一批如《那山那人那狗》《看车人的七月》《美丽上海》《茉莉花开》等艺术品格一流,制作精良的国产电影。国产电影也非常有市场潜力可挖,《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的大卖,《暖春》在国内创造的上千万票房都充分证明并非我们的影片整体上都缺乏商业价值,关键还在于如何发掘它们的商业卖点以及科学的运作模式。 支招:如何使大众重拾对国产片的信心是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建设最核心的问题。一方面影片投资策划要科学化、规范化,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和投资论证,争取每部影片都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细分市场、细分受众;一方面媒体要讲求公共责任,要看到国产电影的进步,做科学与良性的影评,给予国产片一个比较健康和宽松的生长环境,毕竟,我们的国产片在经历了十余年的颓败后正在缓缓重生,需要千方百计的呵护,媒体的爱国热情应当在其中有所体现。 怪现状之二:碟影重重 碟影重重:指的是在国内,电影与正版影碟同期上档。一般的,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在新电影进入院线一年以后,才可以有该影片的影碟、录像带等电影下游产品面市。此举旨在保证充分吃透院线市场,进行影片产权细分,使电影及其附属音像制品在各自的市场区域内占有尽量多的份额,避免不同媒介分流的影响,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而在国内,绝大多数影片在进入院线的同时就开始发售该片的正版影碟。例如合拍片《无间道2》,该片在香港进入影院放映的同时,就由内地一家公司推出了标价为9.8元的影片简装版DVD,每一张碟片片商可获利0.5元,该DVD共发行了200万张,片方获利100万。让自己出的正版影碟抢占了影片的票房,片商为何出此下策?说白了,就是与盗版影碟争夺市场。试想,如果不提早推出正版碟,让盗版影碟抢占了碟片市场,片商不仅要承受影片票房的巨大损失,同时连可能获得的正版碟片的收益也失去了。此外,还有一些情况是片商出于对院线票房回收投资的信心不足,担心影院偷瞒票房后自己没有多少利可图,不如早卖音像版权,还能卖出较高的音像版权费。 支招:严厉打击盗版,严格规范市场,采用信誉罚分制度,把屡罚屡犯者永远驱逐出 电影产品市场。
怪现状之三:国产电影急于“全球化” 搞不清楚“全球化”这三个字是怎样让一些人开始疯癫,反正到现在,铺天盖地的“全球化”已经有了重庆“言子”(重庆方言,指幽默的百姓俗语主义)的味道了。 中国电影也一样。自从加入了WTO,自从《卧虎藏龙》得了奥斯卡大奖,就有人整日鼓 吹中国电影也要进入“全球化”的序列,搞宏大题材,走国际路线。于是乎一些所谓国 产“大片”纷至沓来。可有哪一部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成就”呢?反而是在鼓吹 的同时也把“全球化”这个概念庸俗化,盲目的效仿好莱坞,在视听刺激上大做文章, 却也只在视听刺激上大做文章,大大弱化了故事影片情节的魅力和动人的情感力量。在 此过程中大走资源耗费型的制片路线,你投资上亿,我就一掷三千万美金,对有限的市 场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强挖。这明显的是一种与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影情相左的非科学的发 展之路。 支招:我国本土电视剧的受欢迎度高于境外剧的事实说明,本土“故事”的吸引力。重庆方言栏目剧《雾都夜话》的高收视率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与其与好莱坞硬拼视听效果,搞同质竞争,不如在本土故事、本族文化上下功夫,发现和坚守我们电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看美国大片可以享受视听冲击,港片可以看偶像,大陆电影看什么?当然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故事。对于仍然孜孜追求电影国际化的人,我想借用葛优的一句话:“把中国观众伺候好了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