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2月18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可是,由 于斯皮尔伯格本人有意地含混暧昧,人们很长一段时间以为他的出生日是1947年6月24 日,这一天恰巧与神秘的天外飞行物(UFO)掠过美国大陆的日子相同。于是,近乎《圣 经》中圣灵附体、耶稣降生的“电影神童”的传说便被演绎了出来。而斯皮尔伯格的确 不负这一称誉,在世界电影业陷入全面危机的时刻,他以新颖旺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断制造着一个个他人难以企及的电影“神话”。自1975年执导《大白鲨》开始,近三 十年来,斯皮尔伯格一直是通俗电影的旗手和领军人物,他的创作历程某种程度上就是 当代美国,乃至世界主流电影的发展史。 影像时代的宠儿 1952年,斯皮尔伯格在父亲的陪伴下第一次观看电影,好莱坞老导演西席·地密尔的 《戏中之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很早就开始了“影像制作”。12岁时,他用家用8 毫米摄影机拍摄了14分钟长的第一部影片《童子军》,从此一发不可收,随时随地,他 的“电影眼睛”记录下他对世界的童稚观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1960年他制作了40分钟 的二战题材影片《无处藏身》,并在电影节上得到了一部16毫米摄影机的奖品。1963年 ,斯皮尔伯格用300美元制作了一部科幻片《火光》,讲的是外星人入侵的故事,父亲 为他花400美元租了一家当地电影院,放映结果是赢利100美元。进入大学后,斯皮尔伯 格更多的时间是混迹在环球影片公司的各个摄影棚和制作车间,逐渐熟悉了好莱坞的制 作流程和技艺。改变斯皮尔伯格命运的是1969年拍摄的35毫米短片《阿姆伯林》 (Amblin),影片讲述一对年轻恋人的浪漫经历,引起了环球公司负责人西德尼·辛伯格 的注意,并和21岁的斯皮尔伯格签订了7年的导演合同,这使斯皮尔伯格正式进入电影 界。 斯皮尔伯格先是制作了一些电视节目,其中电视电影《决斗》(Duel,1971)因为营造 出新奇强烈的汽车追杀场面,甚至引起了欧洲影评人的关注,也使他顺理成章地拍摄了 第一部电影长片《横冲直撞》(The Sugarlang Express,1974),这部影片表现出年轻 的斯皮尔伯格对大场面的嗜好和娴熟的表现技能。其中的经典场面是:为夺回被寄养的 婴儿,一对年轻囚犯越狱并劫持了一名公路巡警,与围追过来的200多辆汽车互相剧烈 有人羡慕斯皮尔伯格有着“天生”的电影感,其实,斯皮尔伯格不过是“影像时代” 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斯皮尔伯格是在影像的浸润中长大的,他这一代人又被称为“电视 的一代”,其成长期正是电视迅速普及的时代,更多的童年时光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 斯皮尔伯格的学校功课并不成功,以至于1965年无法考中他理想的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 ,只好进入了加州州立大学长岛分校的英文系,而且在三年级时辍学开始了电影生涯, 33年后才重续前缘拿到了大学毕业证书。影像取代传统的文字成为斯皮尔伯格一代人认 知、娱乐、艺术欣赏,甚至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因而,驾驭影像甚至比操纵文字更能 成为斯皮尔伯格的艺术本能。 斯皮尔伯格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从事电影制作,电影史上 通常将他们这一代美国电影人称之为“新好莱坞”。新旧好莱坞的最大区别,简言之就 是:旧好莱坞注重讲一个圆满自足的故事,电影类型规范着电影制作者,一个电影导演 自身的生活、性情与独特气质往往和他所拍摄的影片无关,或关联较为松散;新好莱坞 仍然强调讲好一个故事,但如何讲,采用何种叙事方式或手段越来越被重视,因而,电 影制作者与影片的联系要密切得多,甚至一个导演的气质禀赋会成为电影制作的关键因 素。斯皮尔伯格无疑是个非常成功的商业影片导演,但其成功绝非一个商业因素所能涵 盖,许多人都在模仿他,但极少有人能达到他撼人心魄的魅力,因为其间有不可能模仿 的东西,这是斯皮尔伯格的源头活水——他的生命体验。斯皮尔伯格最成功的影片往往 与他的生活和气质有着或隐、或显的关联,对于崇尚“作家电影”的欧洲大师们来说, 这是容易做到的,但对于一个商业影片导演却殊为不易。 斯皮尔伯格的父亲是一个经常迁移工作地点的电子工程师,后来任职于著名的IBM公司 ,母亲是一个小型乐队的钢琴师,这个科学与艺术组合的家庭铺垫了斯皮尔伯格后来的 艺术趣味,很少有人能象他那样自如地将科技手段转化为艺术表现。但是,斯皮尔伯格 的父母一直存在冲突并最终离异。父母的失败婚姻,以及不断的迁移,使斯皮尔伯格从 小就有着强烈的不安定感。斯皮尔伯格并不擅长编剧,但他强烈干预每一部影片的编剧 工作,并时常将自己的意旨灌注到剧本写作中。斯皮尔伯格最善于表现儿童题材,在他 的影片中,家庭常常是残缺破碎的,如《第三类接触》、《外星人》,或是失掉父母的 儿童,如《太阳帝国》、《胡克船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