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哲人,家在何方?哲人曰,家在咫尺的远方。 问哲人,咫尺为几何?哲人曰,咫尺在心灵的角落。” 亘古以来,中国人心中都有着强烈的“归家”情结。家是内心最温柔的角隅,家是情 感最终的归宿。文化纪实栏目《回家》以大气磅礴之势,或朴素温婉,或荡气回肠,或 令人慨叹,或发人深省,用最直观的语言,最单纯的记录,解读“回家”之意蕴,体味 “回家”之情愫。 人文的追求 情感的回归 看电视文化纪实节目《回家》,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它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开 启了“回家”的主题。它完全超越了中国人对“家”本身的宗源概念的理解,有着强烈 的人文追求。近年来,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层出不穷,虽丰富了电视荧屏,但这其中良莠 不齐,甚至很多重复的访谈让人厌倦。《回家》摒弃了单纯性的访谈模式,择取了主人 公、创作者和受众三者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家”,将主人公期待已久的“归家”愿 望和受众强烈的探知心理巧妙地融合,在“寻家”的过程中重拾远行的记忆,回归心灵 的起点。 艺术与时代同行。今天,当多元化、信息化、人文化传播成为主导时,大众传媒便承 载着传承历史、链接现实与未来的责任。而在大众传媒引导下的今天,受众更加渴求在 物质与精神双重重压、高速变革的大背景下,寻找一种让心情沉静、让情感放松、获取 更多精神诉求与审美愉悦的渠道。《回家》的创作者无疑把握了受众的脉搏,以或脉脉 温情,或肃穆沧桑之情感谱写众多人内心对“归家”的向往。在这里,“家”已不仅仅 是寻根,而是心灵的故乡。《回家》表达的是世间最真、最善、最朴素的人性美。每一 位观者都会在他人“寻家”的过程中,体验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状态,找到情感与心灵 的共鸣。 在《回家》节目中,我们曾看到,余光中的“回家”带有远行的老者对家的眷恋和赤 诚的爱国情思,正如编导者在片中所言,“……此次江南之行不仅仅是一次完整的游历 ,更重要的是圆了诗人自身与精神双重的回家之梦,将久别的母亲与诗人的血脉紧紧联 系在一起……”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柔软中带着强烈的震撼。余光中曾经比喻“大陆 是母亲,台湾是妻子。然而母亲和妻子总是隔着一段时空,隔着一道浅浅的海峡……” ,诗人用诗句表达了对“母亲”与“妻子”早日重逢的渴望,而此次回归的是生活的“ 家”,是心中的“家”,是生命记忆中的“家”。 当然,不止余光中一人,“回家”的主人公们,如巴金、丁聪、黄永玉、常香玉、余 秋雨、赵季平等等,这些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大家们,在“寻家”的过程中玩味 的是一种精神的回归,抒发的是一种“家国情怀”。年届耄耋的丁聪“回家”,第一次 为父母扫墓,手扶墓碑,老泪纵横,“……我是回家了。但是实际上我无家可归了…… 哪里还有我的家!”这是人生的悲情;余秋雨站在老屋前,一瞬间重回那逝去的年代, “……我突然明白我的祖母为什么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坚守它。如果今天我把它弄丢了, 那么,我丢弃的将是我一生中曾经呵护过我的人生堡垒。”这是行者对家的理解。片中 所谓的“家”,其实是故乡、是老屋、是魂牵梦绕的地方,是内心最温存的角落。而长 久的等待之后,面对物是人非,或物非人非的“家”,许多主人公有着久违的滋味和凄 凉的悲怆。 《回家》在一段段“归家”的故事里,始终追求着一种人文回归,表述着一种“家国 情怀”。它留给观众的是人生的启迪与性情的感悟。美好的人性,对人是一种感召,它 让人们懂得善良,懂得爱,懂得感恩,它能提升人生境界,能使人们都抱有一种美好的 情怀,这也许是《回家》的成功之处。那些魅力激扬的生命,那些感动人生的故事,留 给观众的是弥久的回味,深深的思索。 中华民族是最爱家、最恋家的民族,“家国”情结深深印迹在民族情怀中。“家国” 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宗族概念,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柱。当人生疲惫时, “家”是最终的归点;当海外漂游时,“国”是最好的依恋,“回家”承载了无数中国 游子的情思与牵挂。《回家》节目恰当地择取了体现中国人特有的情感特色和文化特色 的主题,在现代中西方文明交融、传统文明似乎已被现代文明掩埋的时候,用中国式的 语境呼唤着情感的回归,用纪实手法,将个人的、国家的历史一次次地倒叙重演,将远 行的记忆一次次地幻化为真实。《回家》节目触及了中华民族最朴素的情感,无论你身 在何方,无论你家在何地,在追寻“回家”的路上,你已经完成了情感的升华与心灵的 慰藉。 纪实的真 写意的美 《回家》选择了一种新的类型,在纪实与写意之间,构筑新的叙事风格。它用纪录片 的影像真实震动观众,又用散文式的意境美感浸染观众,这是一种边缘类型创作,它融 合纪录片与散文的创作优长,将写实与写意成功“嫁接”。如果说,单纯的一部作品如 此创作,不足为道,可是,以此为创作模板,流水线似的大规模生产,就看到了策划者 、编导者的魄力和决心。他们以新的创作理念探索实践着电视文化栏目新的叙事风格。 关于《回家》的风格,栏目总制片人王俊杰有这样一段话,“从人本位出发,以人本 位视角,突破地域、连接历史、沟通文化,每期节目以一个人或一个有相同人格特征的 群体作为贯通节目的主干;从故事性出发,人本身的故事和情感,与人相关的历史故事 、与历史相关的文化变迁,构成节目的内容;从真实性出发,全程跟拍、实地拍摄、纪 实手法、艺术再现,实现了节目的原生态。”由此可见,《回家》的创作前期,策划者 和编导者已经开始寻求表现手段和形式上的突破,注重纪录过程中故事的原汁原味和表 现手法上的艺术再现,使其更具有可看性,更具有收视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 《回家》的纪实手法讲究真实、自然地记录原生态的生活流程,但这并不是自然主义 地临摹生活,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和打造,将偶然发生的、随意性的但富于个性特征和反 映生活本质的情态与细节,如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回家》的纪录有着既定目标—— “回家”,目标看似简单,却是一个有点可控、有迹可寻的过程。在典型环境下,一个 典型人物的特别经历以及他的心路历程得到充分的展示。“回家”的过程是真实的,在 特定的情境下,人物完成了最朴素、最真实的生活回归和心灵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