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5月27日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宣布财政政策将由“积汲”转向“中性”起,中性财政政策一词不胫而走,有关它的讨论异常热烈。由于这不仅是1998年以来在财政政策称谓上的重大变化,而且牵涉到财政政策内容及其实施方式的重大调整,因而,很有必要对中性财政政策问题进行明晰的论证。 “中性”是个比较适当的表述 在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实施了6年之久。6年多来,尽管宏观经济形势经历了不少甚至十分重大的变化,但至少在取向上,积极财政政策并未随之调整。即使在中国经济走出持续数年的低迷状态而呈现出快速增长、甚至全面扩张势头的情况下,先后于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仍旧作出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决策。此后的一段时间,随着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反经济过热的声浪越来越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反应却颇为不同。货币当局已经数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表现出了强烈的反通胀意向;财政部门则态度暧昧,面对社会各界的企盼和责难,始终没有脱出继续“积极”——扩张的轨迹。 应当说,财政政策之所以在变化了的宏观经济环境面前反应迟缓,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正是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的制约,才束缚了财政部门的手脚,禁锢了财政政策的运作空间。但是,作为宏观调控三大手段之一的财政政策,其作用的特点就是相机抉择和逆风行事。无论从哪方面讲,它都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更何况,事实上,即便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旗帜下,今年的预算安排已经进行了旨在降低扩张力度的稍许调整:(1)3198亿元的财政赤字,相对于它所面对的分母——今年的GDP而言,实际的赤字率较之去年已经下降;(2)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从去年的1400亿元减少至1100亿元,并且明确,今后将逐步调减至零;(3)长期建设国债的投向,由过去主要用之于重点建设项目扩展至在建重点工程项目的后续投入、公共项目的欠账填补和支持启动拟议进行或亟待进行的重大改革举措等等。所以,鉴于财政政策本身的作用特点和现实财政政策的实际变化,应当也可以对财政政策的称谓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做,既可以标识财政政策实践上发生的变化,师出有名,也可以争取主动,求得舆论的理解和认同。 在财政政策的称谓上,我们曾使用过诸如“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等各种表述。不过,在国际上,比较规范且得到广泛认同的表述无非三种: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相对而言,我们以往的表述比较模糊,难以直接标识其致力的方向和确切的内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可以选择的称谓空间已经变小。所以,按照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等三种规范化的表述给今后中国财政政策定名,已经势在必行。 就现实财政政策的可能取向和实际发生的变化而言,我们既不是在继续致力于扩张,也不会一下子改行紧缩,所能做的和已经做的全部事情,只不过是由过去的一心瞄准扩张、全力追求扩张转为适当减少扩张、逐步逼近中性。故而,可以认为,无论扩张性和紧缩性,都不能标识现实财政政策的取向和内容。唯有中性,才是关于现实财政政策取向和内容的适当表述。 “转向”是个更为贴切的提法 事实上,中国财政收支运作由追求“积极”转向“中性”,早在提出中性财政政策概念之前就开始了。只不过最初的提法,是积极财政政策要逐步“淡出”。后来,又有人仿照经济体制转型和增值税转型的概念,将其称之为财政政策“转型”。 仔细审视这些不同的提法并加以比较,可以认为,“转向”相对于“淡出”、“转型”来说,是个更为贴切的关于现实财政政策取向和内容调整的表述。 “淡出”的字意,在于慢慢地退出。把它放在积极财政政策实践上,可以理解为财政政策要逐渐退出扩张的轨道。就现实的财政政策调整来看,逐渐退出扩张的轨迹固然是其应有的动作,但除此之外,退出扩张轨迹之后的作力方向也应进入视野。“淡出”有了前一层含义,后一层的内容则未能同时体现出来。 “转型”原用于描述制度的转轨,或说两种制度体系之间的转轨运作。而财政政策的调整,无论是致力于扩张,还是致力于紧缩,抑或致力于中性,只不过是财政政策在取向和内容上的一种相机抉择,表明财政政策作力方向的相应变化。将“转型”用之于财政政策调整,既难免有“小题大做”之嫌,又易同制度层面的转轨相混淆,甚至弱化制度层面转轨的相对重要性。 “转向”本身就是一种调整或变化的意思,将其应用于财政政策,可以理解为财政政策作力方向的调整或财政政策取向的变化。同“淡出”相比,它既有退出以往扩张轨迹的意义,也涵盖了作力方向调整的内容。同“转型”相比,它既可区别于制度层面的转轨动作,又可将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意义凸现出来。而且,从财政政策的变化规律看,它也为今后财政政策的周期性调整预留了空间——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财政政策可相应做周期性转向,或实施扩张,或实施紧缩,或致力于“中性”。 实施“中性”是一个渐进过程 所谓中性财政政策,就其本来含义,就是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或紧缩的影响。就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而言,对中性财政政策的基本要求,就是不给经济运行带来扩张性的影响。 当然,即便在理论层面上,中性财政政策也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说法。且不说现实中的财政收支运作不可能实现有完全意义上的平衡,在人类历史上,也几乎从来没有过哪一个国家财政收支完全相等、一分不差的记录。所以,“中性”不过是财政政策追求的一个目标,或者,是财政政策致力于实现的一种境界。实行中性的财政政策,不会一蹴而就,可能要经历二个相当的过程。起码,我们不能指望财政收支安排在经历了长达6年的扩张之后,一下子走向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