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个国家,经济过冷从来都是经济过热的直接恶果。现在防止经济过热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防止高额通货膨胀,而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导致投资过度,形成大量过剩生产能力,不久后可能又出现的深度通货紧缩。但是,如果仅依靠所谓的“产业政策”去限制那些过热产业的投资,而不从源头着手,控制总投资规模、信贷等总量,是抑制不住经济过热,也抑制不住那些过热产业高涨的投资的。 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从统计数字看,我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经济过热势头得到了遏制。在宏观调控取得良好成绩时,也有一些对宏观调控政策质疑的观点,我愿意对这些观点进行深入的探讨。 观点一:“经济热有什么不好”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不怕热,就怕冷,经济过热有什么不好?我以为,在世界各个国家,经济过冷从来都是经济过热的直接恶果。比如,美国前几年的经济萧条是因为 IT业的泡沫导致的,而日本长达15年的经济低迷,则是因为此前20多年的经济过热产生的泡沫破裂造成的。 这几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的高增长,投资高速增长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大量中国企业开始投资更新生产设备。其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吸引外资大幅度增长,带动了国内相关企业的投资增长。比如这两年世界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带动了国内汽车零配件行业的投资浪潮。另外,入世后,中国产品的出口限制少了,出口大幅增长也推动了国内出口企业大量追加投资。如去年有段时间,中国纺织行业投资增长率竟高达百分之几百。最后是中国城市化建设开始加速。现在各地都在大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开发区、大学城更是一拥而上,这些投资是好事,但如果同时进行,大干快上,就会使能源和生产资料需求大幅增长,出现供给瓶颈并引起价格攀升,比如今年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就达到了10%。这种短缺甚至还影响了全世界的能源和生产资料供应价格,而价格的攀升反过来又刺激了投资的增加,形成过度投资。 人们这时往往认识不到的是,这么高的需求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一旦需求下降,大量投资就会变成过剩的生产能力,造成产品积压,供过于求,大家竞相杀价,企业破产倒闭,进而出现通货紧缩。国内车市近期的低迷表现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些生产资料产业也已经开始出现类似的情况。因此,为了防止中国经济陷入萧条,就必须在经济过热之前,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宏观波动的效率损失,说到底就是在波动的各个阶段上大量生产资源的各种形式的浪费。 观点二:“消费没增长就不会过热” 有人认为,投资增长是为了消费,消费没有高增长,中国经济就不会过热。我以为,第一,导致总供求关系失衡(即过热或过冷)的那个当年的最终总需求,就是由三部分组成,即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投资是要在今后许多年用的东西,基础设施甚至是几十年要用的东西,当年看就是最终需求。消费不扩大,投资多了,总需求就是多了,供求就失衡了。第二,中国的消费增长历来是比较平稳的,即使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严重过热时,消费的实际年增长率也不过10%左右。从中国的收入结构和收入差距来看,中国的消费不会自动地出现更高的增长。投资多了在短期内会带动就业的增长和工资总额的增长,进而推动消费的增长。第三,无论是理论上说还是从经验上看,投资历来是决定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中国经济出现过热从来都是由投资过热引起的,而经济不景气也是由投资的萎缩导致的。 观点三:“消费品价格没有多高,不是过热” 有人认为,消费品价格没有高增长,经济就没有过热。我以为,根据经济规律,消费品价格上涨不会出现在经济过热之初,只有在经济过热现象非常严重的时候才会出现上涨。因为在经济过热之初,厂家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和运用新技术消化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所以消费品价格不涨也可能引起过度投资,过剩的生产能力最终导致通货紧缩。在观察经济过热趋势时,首先要看的是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要是消费价格已经大幅度上涨,那就不是防止过热,而是经济已经太热,治理起来就要下大力气了。 就目前中国的消费品生产能力和世界市场的情况来看,如果经济过热不到很高的程度,消费品价格不会出现高额通货膨胀。所以,现在防止经济过热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防止高额通货膨胀,而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导致投资过度,形成大量过剩生产能力,不久后可能又出现的深度通货紧缩!美国人前些年还把当时那个已经过热、但消费品价格上涨不多的情况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新经济”,并以此来论证经济不热,结果泡沫还是要崩溃,然后还是发生了经济溃退和通货紧缩。因此,用消费品价格本身来对经济形势进行判断会发生严重的误导。 观点四:“中国市场这么大,潜力这么大,怎么会过热” 有人认为,中国现有的消费水平这么低,市场空间还这么大,比如中国还有几亿人没买房子,几亿农民还没进城。发展前景这么好,购买需求这么大,怎么会出现过热呢?我以为,从长期看,这些需要确实存在,但是需要不等于需求,比如一个普通工薪族需要一套几十万的房子,可是他的收入却买不起,这就不能叫需求。需求是以收入为基础,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要。所以,不能用长期的、未来的需要来计算现在的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