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体制的转变,乡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农户经济非农化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在这一趋势引导下,农民市民化问题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基于目前城乡户籍制度还没有完全放开,农民的非农就业期望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由此,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当前研究者与决策者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 本着先了解的目的,作者先后于2002年春天、2002年暑期、2003年寒假、2003年暑期利用学生实习、放假等时机,组织了多次农村社会调查,调查依托湖北农学院(长江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河南财经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四校的400多(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共获取农村社会调查问卷1627份,其中有效问卷1593份,占全部收回问卷的97.91%。问卷涉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样本分布相对集中的省区有三个,分别是湖北,占样本总数的57.44%,山西,占20.09%,河南,占14.94。问卷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农户家庭农地使用及流转、劳动力就业及流动、农民收入及负担、农民储蓄与借贷、以及农村政策与政府行为等六个部分。现就农民就业与流动问题做一分析。 一、农民的就业行为 1、职业的分布及就业时间 从调查看(表1),本次调查的被调查者职业主体为“务农”,以“务农”为主要职业的占全部样本的84.12%,相比较,样本相对集中的河南,“务农”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湖北,再次为山西。在这些被调查者中,全年用于劳动的时间平均为239.39天,这一数据尽管受调查时点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但在省际综合后的结果差异则很小。相比较,全年用于劳动的时间较多的是山西农民,其次是湖北农民,再次是河南农民。农民的这一劳动时间与在城市上班族的法定工作日可以说基本相当。这一结果意味着在就业时间上,城乡差异基本消除。 表1 被调查者的职业分布及全年平均劳动时间单位:% 不同调查时间 不同调查区域 总体 2002春2002暑2003寒 2003暑 河南 湖北 山西 务农 85.93 77.08 67.4287.34 89.10 86.6279.44 84.12 教师2.96 4.17 4.55 1.95 4.27 1.77 3.63 2.55 工人4.44 9.72 14.39 4.00 3.32 4.80 7.26 5.69 其他6.67 9.03 13.64 6.71 3.32 6.82 9.68 7.64 时间(天) 216.37248.34237.17241.98238.81238.49239.75239.39 2、农地经营时间及比例分布 由于被调查者的主体为务农者,由此农地经营就成为其劳动的重要使用方面。就调查看(表2),在农地经营上,被调查者的年投入时间平均142.08天,占其全部劳动时间的59.35%,相比较,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农民用于农地经营的时间最多,达148.01天,占其全部劳动时间的61.98%,其次处于江汉平原的湖北农民,达147.49天,占61.84%,用于农地经营时间相对较少的是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农民,为119.44天,占49.82%。这一结果从调查的分布也可以看出。可见,农地在当今中国农民家庭劳动就业中的意义还十分重要,尽管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家庭承包的农地规模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农民在单位面积农地上投入的劳动日呈现一种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农地收入在农家经济中也相应呈现一种下降(注: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统计,在1986年农户家庭平均承包耕地9.20亩,其中中部地区农户承包11.92亩,到2002年分别减少列7.43亩和10.53亩,减少幅度达19.25%和11.64%;在单位作物播种面积上投工数,1986年分别为19.47个和14.83个,到2002年则降到18.19个和13.67个,下降幅度分别达6.56%和7.86%;作物种植收入在农户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在1986年分别为37.87%和48.14%,到2002年分别降到20.91%和32.76%,17分别下降了16.96%和15.39%百分点。),但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对农地的依赖性依然十分强。在某种意义上,农地的经营仍是农民打发日子的一条重要途径。尽管我们从多种角度对农民的理性行为进行过论证,也发现不少农民明知经营农地要素利用效率低下,但依旧在经营着,为什么?我们的结论是:处于这一状态的农民,其理性仅仅是生存理性,还没有上升到经济理性。 表2 被调查者用于农地经营的时间及比例分布单位:% 在农地上 不同调查时间 不同调查区域 总体 投工比例 2002春2002暑2003寒2003暑 河南 湖北 山西 <30% 5.51 23.36 18.32 14.52 11.73 13.00 23.221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