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34009/S(2004)03—0037—05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以队为基础的集体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阶段(1949—1957年);农村集体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巩固与完善阶段(1958—1965年);农村集体保障制度的异常发展阶段(1966—1978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与恢复阶段(1978—1985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阶段(1986—至今)。 经过50多年的改革,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较大的发展:1、社会保障网络初步建立,如农村社会保障的乡镇数、社会保障基金会、社会保障基金会资金额分别由1991年的13322个、18663个、16.7亿元发展到1998年的18745个、151081个、51.3亿;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框架渐趋明朗,即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等内容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一部分发达农村地区显出雏形;3、社会化原则得到体现,特别是资金筹集的社会化原则与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原则得到充分体现;4、管理体制逐渐理顺,即同一项目政出多门、争利诿责的现象得到扭转。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看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取得如前所述的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出现了新情况,面临着新形势。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科学、系统、规范、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差甚远,农村社会保障现状不容忽视,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1、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削弱。 (1)农村集体保障功能削弱。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变了人民公社时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体制,实行了以分散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这种经营方式的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与之相适宜的分配方式的变革,使集体的内部积累机制受到严重削弱。以前的分配方式是劳动成果归集体所有,留足用于发展生产的公积金和用于公共福利事业的公益金,剩余部分分配给社员。现在分散经营,农民的劳动成果归个人所有,除了上交农业税和各种提留外,发展公共福利事业的公益金难以提取,集体保障的基础几乎不复存在。原先由集体经济负担的烈军属群众优待和五保供养,能够实行优待工分,集体处于主动地位,表现为“给予”的形态,便于操作;现在只能采取现金或实物的形式向农民征收,集体对广大农民来说,处于“索取”的被动地位。其结果是影响了集体对社区保障的投入,使集体丧失了对农民的福利保障。 (2)家庭保障功能削弱。家庭既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又是人类赖以繁衍、进行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单位。没有家庭的自身保障,家庭作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就失去了存在和延续的内部动力。然而,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家庭保障功能正在降低,这给农村社会保障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二:一是虐待老人现象比较普遍。二是弃婴现象相当严重。 2、农村社会保障任务加重。 (1)农村防灾救灾任务加重。据统计,每年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人口遭到自然灾害的袭击。近年来,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水早自然灾害频繁发生。1991年—1998年,我国几乎年年受灾,而且受灾范围大,受灾程度重。大灾之年,如1991年、1998年的灾害损失还远远超过一般年份。自然灾害对农村的损害程度比城市大。如何增大农村救灾资金的投入,是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切实保障灾民生活的重要课题。 (2)农村贫困问题依然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1978年—199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5000多万人。但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速度加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村居民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比例下降了。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是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2.27倍;非农业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农民消费水平的3.2倍;城镇人均储蓄水平是农村人均储蓄水平的9.47倍。诚然,农民的收入并不是平衡的,少数发达地区城郊农民的富裕程度已超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但大多数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收入增长率明显降低了。 (3)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7285万,占农村人口的8.2%。据预测它将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0%即可认为是老龄化国家。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1世纪初,我国将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西方国家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时,其经济和社会已高度发展,年人均收入都在5000美元以上,具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而我国目前的年人均收入仅为1000美元,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更低,经济承受能力不强。所以,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挑战。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1、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且发展很不平衡。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1994年全国虽达14854个,但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3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1994年全国虽达195276个,但仅占全国村委会的24%。到1996年底,全国仅有14%的县市进行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34%的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26.5%的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基金。其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仅占适龄投保人数的14.5%,实行合作医疗的村占17.6%,农村人口覆盖面为10.1%。这些数字表明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是很小的。不仅如此,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各地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同时,大部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空白的。如东南沿海一带的城镇和一些大中城市的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部分国有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对本地人口和外来打工的农村人口采取有别的政策和措施,表现出发达地区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排他性和区域封闭性。这种情况,使国家无法对全体农村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极不适应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不能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阻碍了企业的优胜劣汰,影响了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