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中央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央企”)在整个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并具有示范性、全局性和引导性的作用。一方面,央企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特大型企业,基本由中央政府掌控;另一方面,也有相当数量的央企是从国务院部委办脱钩的小公司。资产规模大的7—8千亿元,小的只有2—3亿元,还有一批科研院所划入央企,划入时资产仅有几千万元;职工人数多则逾百万,少则只有几十人。因此,央企改制重组整合的难度较大,必须寻找符合央企特点的措施和对策,确保整体改制积极稳妥顺利地进行。 一、加大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力度 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是深化央企整体改制的重要内容。就全国国企而言,自办的中小学还有1.1万多所,自办的医院有6100多所,每年缴纳的城市建设费和教育附加费约500多亿元,同时每年用于办社会的资金支出高达456亿元,央企占其中主要部分,可见央企办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这个困难不解决,央企无法与外企和民企平等竞争。但是,分离央企办社会职能的工作,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并且必然需要支付一定的改革成本。今年初,国务院决定选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东风汽车公司进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试点,为央企分离办社会职能、摆脱沉重的社会负担指明了方向。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央企有望在近几年内摆脱困难,轻装前进。 二、加大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力度 在某种意义上讲,央企是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摆脱计划经济时间最短。由于长期受“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有饭大家吃”等“一大二公”思想的支配,央企人浮于事现象相当突出。据专家测算,央企现有的910万职工中,有三分之一是富余人员和辅业职工;全国国企职工总数从1997年的6975.6万人减少到目前的4600多万人,下岗分流了2500多万人,但国企富余人员仍然过多。国企整体改制最大的困难就是安置富余人员。前几年大庆油田等央企在减员增效中出现不安定因素的教训非常深刻。因此,解决这一困难既要坚定不移,又要慎重稳妥;既要全面实施三项制度改革,在落实岗位责任制上做到铁面无私、无情下岗,又要对富余职工热情关怀、有情帮助,更要把政府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运好运活,切实解决下岗职工的实际困难,把改革的“阵痛”减低到最小程度。 三、加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教育力度 绝大多数央企都脱胎于国家的部委局办,多数是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几次政府机构改革后独立为企业的,相应的行政级别给央企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目前央企内设机构名称看,设有办公厅、老干办、武装部、保卫处、团委、妇联等与政府相关的二级机构;央企内部的干部行政级别也还是老人老办法,一些央企还设有类似于政府公务员的非领导职务系列,如处级调研员、局级巡视员等。加之央企长期担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特别是大型、特大型央企领导人员与政府官员实际存在的对调、轮换及交流,使央企干部职工中的“官本位”思想比其他任何企业都浓厚,央企中干部能上不能下、分配能高不能低、职工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还有相当市场。这些陈旧观念对央企的整体改制必将产生巨大阻力,必须加大教育力度和措施,尽快改变央企进入市场而职工思想没有进入市场的状况,从观念更新、思想解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中解放生产力,推动和促进央企整体改制。 四、创新用人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生动活泼局面 人才是事业之本。没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职业经理人可忠于事业,但又不必困守于某一家企业,他们可以不满企业内部的工作氛围或个人的价值分配而离开企业。但由于目前央企还无法完全按照“商业化”操作,不能完全遵循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这一基本原则,导致央企想要的人来不了,想留的人留不住,想用的人用不起,想裁的人裁不掉。目前,国企特别是央企的高层次优秀管理人才流失现象比较突出,成为外资、合资及民营企业高级人才的培训基地。去年下半年,国资委按照市场规律从国内外公开选拔了5名高管人员,为创新用人机制开了先河,在社会引起了广泛好评。最近,国资委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干部选拔作用制度改革的步伐,吸引国际国内一流人才到国有企业任职,为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决定组织22家央企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23名高级经营管理者。从统计的数字看,央企人才队伍素质明显高于其他企业。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实际中观察,无论从学历上看还是从专业技术职称上看,央企的各类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质量较多、数量较多,关键是如何稳定这支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献身精神,为央企的整体改制贡献力量。从今年开始,央企普遍试行的年薪制,央企领导人平均年薪在25万左右,这是一项符合市场经济特点的激励措施,必将有力地促进企业高管人员的职业化、商业化的进程。同时,国资委领导多次强调要按照市场经济的用人机制,打破地区、国别、所有制的界限,从海内外广纳人才,形成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内外环境,尽快培养造就一大批敢于走向世界、敢于同500强同台竞技的企业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