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贸组织的加入,使我们对农业问题的谈论已不再囿于国内,而是基于国际市场的背景下层开。相应地,作为加快中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面对的“大市场”也扩大到了国际范围,如何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笔者认为:正确地认识、理解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关联效应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实践。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点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最初,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是指: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的“四化”。197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农业现代化是指实现“大地园林化、制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到了80年代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中又包含了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内容,这样,农业现代化的表述就成为农业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9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有人认为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环境现代化和农业自身的现代化(黄国桢,2001)。还有一种观点称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包括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和农业上层建筑的现代化(梁荣,2000)。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宣杏云和王春法则通过对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透视,提出农业现代化既是一种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为加快这一转变过程所采取的种种政策措施的总和。 总之,目前世界上的农业现代化就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的过程。 (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1、农业现代化的时效性。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人们对农业的认识因时而变,从我国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不同时期的表述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农业现代化是和经济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的每一步发展都会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增加新的内容。但我们要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要实现的目标,是我们要达到的结果。 2、农业现代化的特殊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技术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发展状况和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决定了他们迈向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和道路都不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所以,不同的国家在制定农业现代化目标时要充分把农业现代化过程现有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过地或过高都会制约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衡量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客观一致性。重视农业现代化的时效性和特殊性,不等于农业现代化的标准会千差万别。这会导致农业现代化实践的混乱。世界各国的农业现代化有共同的特征,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在质上和量上应用统一的标准。目前世界农业现代化的量化指标主要有:农业商品率的指标;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贡献率的指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指标;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自动化、工业化指标;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应指标;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指标;农业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有关指标等。 而我国农村目前的状况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比较利益低,科技应用水平低,生产规模狭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现重新确立了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但是又出现了分散经营的小生产和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这一矛盾成了农业现代化主要的制度性障碍。因为土地经营权平均分配后,沉积了大量的劳动生产力,拉低了平均劳动生产力,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商品交易量小,以及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造成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的交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缺乏讨价还价和自我保护的能力。现实情况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差一定的距离,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从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和我国现实中不难看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现代生产要素农业生产或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同时是一个要优化资源配置或制度创新的过程。唯如此,才能达到这些标准,从而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经过农业实践,农业产业化被认为是一条通向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效应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经营机制”。(人民日报社论,1995)农业产业化的特点是: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的形式有“公司+农户”、“流通组织+农户”、“各种协会+农户”等。 (一)农业产业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制度创新的主要途径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困扰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和生产成本的提高,解决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一是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农业产业化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等形式的各种合作组织在实现农产品增值和农业综合利润提高的同时可以把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从事二、三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又可以通过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因为农业产业化本身是一种组织或制度的创新过程,工商企业以各种方式介入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农业从小规模、分散的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经营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的商品率。产业化的规模效应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产业协同和组织协同发展过程中,根据农户和工商企业双方在要素和知识方面的优势,进行合理的分工,企业为农产提供原料购买、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农户专心生产,由企业面对市场,提高了农户的生产力,获得了增值的效应。另外,分散的农产进入市场为寻找交易伙伴和确定交易关系要花费大量的交易费用,企业亦然。产业化经营形成后,由于交易对象和交易关系相对稳定,农户根据企业进行产品的销售和开拓市场,节约了农产和企业双方的交易费用。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产业化经营,使我国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逐步具有了生产专业化、经营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等现代农业的特征,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所以,农业产业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制度创新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