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就业对策的特点很多,但是主要与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有关。本文探讨日本就业问题与中小企业的关系,认为日本解决就业问题存在5个层面的对策和4种运作方法,这些政策与方法及所形成的特征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于解决日本就业问题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日本解决就业问题对策的5个层面及其特点 人们通常所习惯于概括日本解决就业问题的企业制度或社会文化角度都是不全面的。因为无论从所谓的“终身雇用制”的企业制度还是从所谓的“东方人本主义”的社会文化,我们都难以理解日本解决就业问题或人力资源问题的全貌。正如对日本企业的评价一样,日本在这个问题上的做法,也经历着或褒或贬两极的碰撞。而这种评价之所以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恰恰是片面看待日本解决就业问题对策的结果。 那么如何才能比较全面地概括日本在这个问题上的全貌呢?我们认为有5个层面需要把握。如果抓住了这5个层面的特点,我们就能对日本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不致产生太大的理解误差。 (1)政府层面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对公共工程投入庞大的财政预算,以此维持大量的国有或非国有企业(比如各种“公团法人”等)的生存与发展,促进就业。近年来随着日本经济低迷的加深和政府财政的紧缩,这种公共工程投入虽有大量削减倾向,但仍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占日本当年财政预算的很大比例。这样庞大的公共资金主要投入于水库大坝建设,高速公路与铁道机场等交通运输建设,科技教育与社会福利工程建设等方面。 日本政府之所以长期维持这种庞大的公共工程投资,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驱动与支撑。其一是经济因素,即日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的驱动与支撑作用。由于一直处于现代化建设与高速经济增长的过程之中,所以日本需要并可能维持这种庞大的公共工程投入。其二是政治因素,这与二战结束以后在美国管辖下日本政府对于国家建设的介入传统有关,也与日本政党政治的利益格局有关。由于各政党都背靠一定的选民群体或行业(日本称之为“票田”),他们必须代表这些群体或行业的利益,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些奇怪景象:在并不需要水库的地方政府可以投资筑起大坝,在狭小的日本列岛上相邻的各县竞相建设机场,在并不需要高速交通的小地方继续建设高速公路,等等。小泉上台以后雄心勃勃的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与难以平衡各政党特别是自民党内部各派别之间在这方面的利益有关,同时在经济日益低迷的宏观背景下,它也的确关系到就业这样敏感的问题。 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的作为,还表现在对经济不景气中陷入困境的广大中小企业的大力扶持和对新产业创出的极力鼓励与引导,以及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和构筑系统完备的就业中介网络,等等。其总的特点是以日本政府强大的财政力量为后盾,但又进行社会化或市场化的运作。 (2)社会层面 日本是一个妇女低就业的典型国家。大量的女性劳动力自愿地退出就业市场,这是社会层面的一个主要特点。据估计,在1990年代以前,日本女性的正式就业率不足40%;199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景气的变化,日本女性的就业率虽有所上升,但总体上仍然较低(50%左右)。无疑,这种状况在客观上为男性劳动力腾出了大量的就业空间,也为解决就业问题减少了极大的压力。 日本女性为什么就业率低或可以自愿地退出就业市场呢?传统上人们一般习惯于从所谓的东方文化特别是男尊女卑价值观念上解析其原因,其实并不是那样。如果说与文化有关,毋宁说制度的安排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什么样的制度在这里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呢?首先是完备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日本国民无论就业与否,都享有国民年金(养老保险)和国民健康保险(医疗保险),其它各种社会福利保障也是惠及所有国民,特别是家庭妇女等弱势人群。其次是相对灵活自由的工作进出制度。日本就业女性如果因为结婚生育或其它原因退出正规员工行列,并非就是完全退出就业市场。因为日本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大量采用临时工,计时王等灵活的用工制度,所以家庭主妇可以自由地进出就业市场。实际上大多数日本女性正是这样做的。第三是婚姻与家庭财产保护制度。日本的婚姻家庭法律注重保护女性,尤其是在离婚时的财产分割与女性生活保护上。所以在日本,男性提出离婚的成本是很大的。而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男尊女卑”,普遍的情况可能正好相反,因为家庭主妇一般都掌管着家庭财政大权,女主内男主外是其正常模式。第四是企业薪酬制度,日本由于是发达国家,其企业员工薪酬一般足以提供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而不必夫妻双方一定要共同就业才能维持生活。这也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所有这些制度,使得日本女性在退出就业上不存在太大的机会成本与经济风险,也不必对个人未来抱有过多的忧患意识。 当然,在社会层面,日本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不止局限于女性,在提高国民整体的受教育水平,延缓就业年龄,促进个人创业等方面,其做法也应该说值得关注。 (3)企业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