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局。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农村信用合作社仍长期存在着所有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顾、不良资产居高不下、服务“三农”的经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步凸现,亟待在发展改革中加以解决。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农村信用合作社近年来在狠抓改革发展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客观上讲,还有不少政策性、理论性和体制性等现实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很多地方还难以适应日益变化的新形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 一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能力与支农需求间存在严重不对称。“农民贷款难”问题一直是影响农村经济上台阶的瓶颈。就现实的情况来看,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各大银行基本不承担乡镇一级农业贷款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只是在流通环节支持粮食收购。可以说,信贷支农的绝大部分任务都压在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头上。然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其本身同农民一样,在整个金融业中属“弱势群体”,吸储能力差、营利渠道少,导致支农业务的开展必须依靠政策支撑。这就是为什么农村信用合作社长期以来都是官办金融机构而不是真正的农民自己的银行的原因。这次改革试点虽说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落后的旧机制是一次脱胎换骨般的重大改变,但改革的“阵痛”也往往在所难免:由于农业生产极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而蒙受重大损失。因此,当农村信用合作社通过改革转制为真正自负盈亏的金融企业乃至商业银行后,在企业“赢利为主、生存第一”的本质属性的引导下,则很难保证其继续为“三农”提供足够的支持。加之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明确提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只会越来越大,这种支农能力与支农需求的矛盾必将更加突出。如不及时加以解决,极可能影响整个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成败。 二是历史包袱依然沉重,潜在的风险更不容忽视。尽管这些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较快,但由于未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管理的关系,加上体制上和管理上的弊端,导致历史包袱难以化解,经营风险居高不下。一方面,历年的亏损挂账越拖越久,越拖越多,有的已积重难返。这里面既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放的农民生活贷款,又有八九十年代发放的乡镇企业贷款,还有99年国家清理“三金”、“三乱”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接收的基金会债务。如重庆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现有总资产718.9亿元,总负债就达708.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98%。另一方面,由于过去信贷机制不够完善、内部管理不够严格,导致了不良贷款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如重庆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累计不良贷款达106.5亿元,已占各项贷款总额的32.8%,其中双呆贷款就占不良贷款的88%。其绝对额近年仍呈上升趋势。可以说,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即使此次改革期间中央政府给予农村信用合作社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实行“金融援救”、花钱买机制,也只可能是“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 三是行政干预可能会进一步增强,信誉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此次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一个重点是管理权交地方省级政府负责。虽然这样对理顺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和积极性很有好处,但如果监管不到位也可能给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可能导致新的行政干预,特别是一些区县(自治县、市)级的行政部门为了打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可能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行为进行干预,从而产生违背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原则和效益的情况,导致资金恶性沉淀。另一方面,可能会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誉造成影响。以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人民银行代管,国家是信用社最后买单人,因此享有较大信誉,而管理权下放后,不少人受“三金”、“三乱”的影响,对省级财政是否有能力承担如此庞大的风险心中没底。加上信用社自身对改革的意义和内容等宣传不到位,导致一些储户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误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权将层层下放到区县甚至乡镇,担心县乡政府的支持能力,怀疑会重蹈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覆辙。在四川、河南的个别地方就曾出现了储户挤兑现象。 四是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与追求良好经济效益的矛盾难以消除。目前,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乡镇企业增长乏力,农村文化水平稍高一点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或经商,留在家里务农的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妇。他们的文化水平低、观念相对陈旧、思想相对保守,绝大多数仍旧抱着老皇历从事农业生产,致使投入产出率很低,生产经营效益不佳。对这些农民的贷款要求,农村信用合作社如果有求必应,由于其增产增收的前景暗淡,向其投放贷款风险极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看不见,贷款到期收回无保证,极可能造成新的贷款沉淀和呆帐坏帐。 五是队伍结构极不合理,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干部员工近亲繁殖严重,其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业务结构等很不合理。迄今为止,重庆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1.2万名员工中属于国民教育毕业的大学生还不到80人,仅占员工总数的0.66%。队伍结构不优、素质不高已成为影响农村信用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阻碍。 二、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抓住机遇,深化认识,进一步明确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发展工作既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又是改进金融支农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更是加快富民兴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迫切需要。应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深化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方案,进一步加快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班子,具体负责农村信用合作社深化改革发展工作,真正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合力共同抓”的良好工作格局,确保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