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行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弊端 温饱问题,多少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从古代的封建社会,到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乃至到新中国建立的头几十年里,温饱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当历史进入公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全国各地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才得以解决。但是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的购买力十分有限,以至使城乡市场繁荣之中萧条的味道也十分浓厚,正常的物价上涨变为停滞不前。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农民增长收入缓慢的原因与现行的土地经营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规模狭小,竞争力低下,难以开拓国际市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任何国家的农产品市场都应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是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没有开拓的情况下,农民收入的增长必然会受到抑制。我国的现行土地经营制度由于规模狭小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据统计,我国农村家庭平均经营规模为6亩多一点。是典型的袖珍型农场。而国外农场的规模少者几百亩,大者可达数千亩。并且全部实现了电脑化操作,机械化耕作。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国土面积广阔,其农场的规模相当大。据报道,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家庭农场的面积已经由50多公顷扩展到现在的200多公顷。因而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相当强。资料表明:由于我国土地经营规模狭小,缺少规模效益,许多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大宗农产品玉米价格比国际市场高65%,大米价格比国际市场高25%。小麦价格比国际市场高65%。 我国农产品由于竞争力低下,出口情况一直比较低迷。大米出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达109万吨,经过二十一年的发展,到2001年其出口量也不过186万吨,平均每年只增长2.5%。玉米出量2001年为600万吨,只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5.2%。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缓慢固然有许多种因素在作怪,但土地规模狭小,生产成本高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以山西的小杂粮为例,由于布局分散、规模狭小,难以取得规模效益。虽然分门别类,样样俱全,但论及产量却没有一个品种形成大的规模,即使是谷子的产量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年全省的谷子总产量为6.02亿公斤,比历史最高年的1982年减少近一半。据统计,全省优质杂粮的商品率仅为10%。 2、缺少资金、技术,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加上增值难 在广大农民解决温饱问题以后,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就成为非常迫切的问题。2003年的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后农村工作的最主要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现行的土地经营制度从根本上抑制了农民农产品的加工和增值。首先,单家独户的经营体制使农民难以筹集足够的资金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有不少企业在加工农产品,但由于不是农民自己兴办,加工增值的利润与农民无关。这种一、二、三产业互不相关,各自为政的局面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抑制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原因。其次,由于分散经营,农产品的种植很难实现区域化布局。给统一协调管理带来了麻烦。一户农民在自己承包的耕地里可能既种植小麦、玉米又种植土豆、白菜。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季节种植夏、秋粮食和作物,是典型的小而全。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缺乏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很难就近安营扎寨。三是由于分散经营,信息不灵,组织化程度低,存在着严重的农产品卖难问题,真的是农产品过剩了呢?也不是。主要问题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和联系。不少农户在市场上找不到买主;同时,不少加工企业又在市场上找不到原材料。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的自然延伸,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则明显落后世界先进水平。资料反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大都在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加工程度超过90%,而我国则不到30%。价值1元的初级产品,经过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2元,在日本可增值2.2元,而我国仅为0.38元。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今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3、地块分散,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很大程度上,机械化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无疑,过于零碎和缺乏统一管理的耕作方式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美国农业是当今国际上最具现代化的国家,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就相继发明和使用了马拉收割机、播种机、脱粒机和联合收割机。进入20世纪以后,又先后使用蒸汽机和内燃机为动力的农机具。二次大战以后,发达的市场网络,几乎使每项农活都能由专业公司完成。现代科学技术使机械化、化学化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使几个人乃至一个家庭可经营一个较大规模的农场。 我国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提高了在八十年代在全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宏伟蓝图。但是,在七十年代末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全面推行,农业机械化水平受到较大的遏制。由于采取了分田到户的做法,成片的土地被划分的支离破碎。在平川地区,农民经营的地块长度可达2华里,而宽度只几米远。由于缺乏统一协调,庞大的农机具被闲置了起来,在本来已实现机械化耕作的土地上重现出现了人拉马拖的原始耕作方式。这种田园牧歌的景色虽然是迷人的,但与国际先进潮流则是背道而驰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的音符也是极不协调的。在山区农村,由于好坏地块的搭配,每户农民经营的耕地少则三、四块,多则七、八块,不少人抱怨说:“把力气全浪费在东一块、西一块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