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消费在政府运行成本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乎占了整个政府运行成本的一半以上。我国公务员职务消费问题集中反映在政府运行成本中的人力成本结构不合理和公务成本的盲目膨胀、运行效率低下。因此,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政府运行成本、促进政府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要强化对职务消费的核算,规范职务消费。 一、当前公务员职务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务消费供给制在较大范围存在,导致行政低效率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公务员职务消费及福利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实行供给制。具体表现在领导干部和其他公务人员的住房、公车、电话等通讯工具甚至日常生活用品的实物配给,差旅费、招待费等的实报实销也体现着供给制的特色。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各项改革的不断进行,职务消费供给制逐渐削弱,但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其弊端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国家机关的部门之间、地方政府之间供给制实际水平的极大差距导致供给的制度性不公平,影响了部门、地方的积极性,刺激了相互攀比;另一方面,供给制下存在着促使人们追求职务消费最大化的内在机制,不讲行政运行成本,缺乏经济核算,从而导致行政低效率。 例如,现行的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定编管理、实物供给、单位所有、多途径补贴运转费用、封闭式的自我服务方式。在低工资、高福利的收入分配体制下,能够缓解资源匮乏、财力紧张的矛盾,为保障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这种由于定编管理而产生的弊端日益突出,并愈演愈烈。主要有:由于超编现象普遍存在,财政负担沉重;公车私用问题突出,影响到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公务车运转及维持费用居高不下,但利用率低下,实际支出大大高于名义支出,隐性浪费严重。2003年“两会”全国政协一份提案披露:社会车辆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4元,而党政机关等单位则高达数万元;出租车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可运输成本仅为公车的13.5%。 2、职务消费随意性大,财政资金浪费严重 公务员职务消费是保证国家机关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其存在是必要的。问题是由于对职务消费的含义、分类、范围、标准等基本问题研究不够,管理监督不健全,使实际工作中缺乏科学合理、规范透明的制度性约束,往往造成职务消费恶性膨胀。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职务消费”名目越来越多,职务消费数额越来越大。无实际内容、无明确任务的会议、出国考察,以各种名义发放的津贴、补贴,新建楼堂馆所和对办公用房的超标准装修,违反规定购配小汽车,擅自安排的节日庆典等等,造成行政经费的过快增长,导致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 3、公务消费不透明、不规范,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公职人员在履行公务时必须的消费是合理的职务消费。但过度消费,利用职务假公济私的消费或故意奢侈浪费的消费则是腐败。 民间有句顺口溜,“招待费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说的是招待费这一名下的各种违规支出。只要能与权力沾上边的,个人消费不管是合法的、非法的都可以由公家“埋单”,公款旅游、私客公待、公款读书、公车私用、公款送礼等层出不穷,屡禁不绝。政府庞大的职务消费成了一个“灰箱”,假公济私、铺张浪费和贪污腐败共同消耗着国家财富。例如,公务接待中则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差旅费、会议费转嫁现象普遍且较为严重。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目前下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用于接待上级来宾的费用,比来宾实际交纳的费用至少高出两倍;中央各部委在京外召开的会议,接待单位承担的会议费比会议举办单位支付的会议费高出一倍以上。二是在公务活动中接受接待单位提供的纪念品,参加接待单位安排的免费旅游观光等活动比较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4、职务消费不公平助长权利寻租 自1993年起,国家公务员制度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机关干部”制度,公务员收入水平及结构也发生变化,目前不同地区和部门公务员实际收入的差异过大,并非是国家统一发放的工资部分造成,而是各部门获取的各种利益补偿所至。各部门利用手中的权利取得财政预算外资金,其一是各种各样的行政收费项目,主要集中在公安、建设、工商、房管、教育等所谓“肥差”部门;二是下属实体上缴收益。它们在其主管部门的“势力范围”中享受着优先、甚至垄断所得的暴利,以上交管理费、承包金及年终机关福利的形式汇入部门利益、成为公务员隐性收入的主要来源。行政机关各部门和单位为了解决本单位福利待遇问题,在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之外,发放数额不等的补贴,由于缺乏规范的津贴发放制度,随意性较大,使部门之间实际收入悬殊,由于不同部门之间待遇苦乐不均,收入水平差距过大,挫伤了收入低的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助长了公共部门滥用其手中的公共权力“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各单位“小金库”屡清不绝。这些情况在一些财政预算严重不足的基层最为普遍和严重,这也是农村“三乱”的一个重要根源。此外,由于预算外收入的管理非常混乱,监督不严,私建的小金库往往都掌握在各单位主要的几个负责人手中,这又为他们贪污腐败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为了维持和增加本单位的福利津贴发放,不少单位领导疲于奔波,寻找资金来源,想方设法扩大财源,对削减和压缩行政审批权力则极力抵触,严重影响了政府职能转变,影响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