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一支十分活跃的力量,在区域经济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强经济活力、调整经济结构、扩大社会就业、满足市场多样化、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等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发展潜力巨大。近几年来,民营经济在企业数量、经营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增速较快,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由于银行、企业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资金紧缺、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困扰和制约着民营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 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银行方面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滞后,组织机构庞大,决策链条长,信贷管理机制过于僵化,信贷实行上级集中审批,审批条件过严,审批程序过多,审批时间过长,审批否决率较高,降低了基层分支机构的贷款主动性和积极性,弱化了基层银行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未实行同等融资政策,贷款重大轻小,过度集中投向国有的、政府支持的大企业、大项目等,信贷营销品种单一,致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难以及时得到贷款支持:银行内部经营机制不完善,贷款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和责任终身制,对信贷人员重约束轻激励,奖惩不对称,贷款按期如数收回后,奖励很少,甚至不奖励,而到期不能收回,则实行严厉惩罚和责任追究,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从民营企业的状况来看,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偏小,有效资产不足;先天性的结构性缺陷比较明显,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法人资产与自然人资产区分不严格,诚信度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受市场、环境的制约程度较大,抵御风险的能力低弱;财务状况不佳,偿债能力缺乏保障,致使银行对其资信存有疑虑,对其贷款的审查投放比较慎重、严格。 从社会服务体系上看,就总体而言,我国民营企业中介担保体系不健全,已建立的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担保能力低,而且担保职能定位不准,运作不规范,导致贷款担保难以安全操作。 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位、多渠道的信贷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功能完备,社会联络面广,金融工具多样,信息灵通,具有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诸多优势,因此,应当加快制度和业务创新,转变经营观念和管理方式,把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作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增长源,坚持扬长避短,扶优扶强,把准民营企业的资金运行脉搏,优化增效机制,拓展信贷市场,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中发挥纽带和主导作用,实现银行与企业的“双赢共进”。 一、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一是变革传统的行政化管制模式,破除市场定位趋同、风险防范机制滞后的制度性弊端,建立起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变。 二是优化信贷管理机制,下放一定的贷款审批权给地方支行,允许基层银行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并制定、实施简捷、高效的贷款管理程序,提高基层银行的贷款主动性、积极性。 三是完善银行内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改革目前只罚不奖、重罚轻奖的信贷考核制度,推行目标化、绩效化奖惩方式,加大信贷效益考核力度,对完成目标任务好、实现银企双赢的信贷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四是制定和实施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授权授信制度,科学确定授信审查指标,合理调整授信额度,创新贷款发放形式,减少管理层次,达到既能方便民营企业获得贷款支持、又能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 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努力为民营企业提供综合配套的金融服务。 一是中央银行应制定与实施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利用再贷款调控和利率调控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 二是商业银行应树立新型融资理念,根据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信贷结构,选准信贷支持重点,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信用良好、经营管理规范、抵御风险能力强的民营企业作为长期扶持对象,对高科技型、出口创汇型等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派驻客户经理,保证企业有可靠和方便的资金来源,推动其成为优质客户,最终获取高盈利性的信贷资产利润;要细分金融市场,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企业结构,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发企业组合贷款、联户担保贷款等适合民营企业的信贷业务品种,延伸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增强自身的赢利能力。 三是商业银行应不断更新金融服务工具和方式,以客户为中心,贴近市场,深入发掘现有融资渠道的潜力,满足民营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采用方便、快捷的结算方式,加快资金清算速度;充分利用票据业务手段,选择资信良好、产供销状况稳定的民营企业,使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融资工具,办理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及时缓解资金不足的困难;加强贷后管理,建立贷款监测反馈系统,强化对借款企业的跟踪调查和贷款本息的回收,转化不良资产,及时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三、加快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和运行机制,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