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九十年代以来在新兴市场接二连三地发生了金融危机,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俄罗斯金融危机(1998),暴露了这一地区金融市场及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如此,随着金融市场以及商品市场的全球化与一体化进程,危机的影响面将不仅仅局限于危机国,甚至还会影响到其他发达国家。而且危机的影响程度也远远超出了一国所能承受之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国家及地区间的合作才能抵御金融危机,加强国家的经济安全。 本文将从东南亚危机谈起,说明亚太地区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根据该地区的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合作的传统对合作的方式提出可行性建议,即充分发挥该地区的APEC经济论坛的作用开展经济金融合作。 二、合作的必要性 1.东南亚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潜在的危机隐患依旧存在 东南亚危机之后,对于危机爆发原因基本上可以从两方面来总结的。一方面是以MIT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为代表,认为危机的爆发是结构性原因。大量的投资投入了房地产和证券业形成了泡沫,例如,泰国全国1996年底就已积压房屋85万套。(注:王建芹,2001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来龙去脉》,中国方正出版社,第124页。)同时,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密切关系以及不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更助长了金融机构大胆地把资金投入到风险高的产业。另一方面是以哈佛的萨克斯为首,认为危机实际上是短期流动性危机。在他看来,东南亚的经济模式具有可持续性,不是由于结构问题导致危机,而是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导致的。换句话说,就是危机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从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国家的一些经济指标中就不难看出其经济在当时确实已经发出了一些危险信号。95,96年世界电子产品的价格下降后,对于该地区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96年印尼的经常账户赤字为76.6亿美元,马来西亚为45.9亿美元,泰国为149.6亿美元。(注:IMF,2001,“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562-977。)经常账户上的损失不得不由资本账户来弥补,再加之这些国家又大都实行钉住汇率制,使得银行、金融机构感觉到以外币计价的贷款没有太大风险,从而大量的持有外币贷款,而且不做对冲交易。所以,1996年东南亚国家不仅债务数目庞大,而且呈现出“三高”,即银行债务高,外国债务高和短期债务高(见表一)。银行债务高和短期债务高就意味着一旦外国贷款方出现了恐慌,就会同时导致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 表一:外国债务及其构成(1996):印尼、韩国、马来西亚、泰国
诚然,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在之后的几年里得到缓解。印尼、韩国等已经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其他国家也采用了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危机之后的经济萧条使得危机前过旺的国内需求冷却了下来,进口额大幅减少,从而使得一些国家在99,2000年间的经常账户上又开始出现了盈余,泰国在2000年取得了91.95亿美元的盈余,印尼也在99年的时候出现了57.85亿美元的盈余(注:IMF,2001,“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562-977。);另外,大多数国家也都开始了金融业的改革。这些似乎都说明金融危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但从去年开始的美国经济衰退,及其进而引发的全球性衰退对于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挑战,而且经济的危险信号再次在这些地区显现。 首先,东南亚国家经济普遍开始出现下滑。众所周知,该地区的国家大都为外向型经济,对外出口在经济中的角色十分重要。去年上半年电子产品的出口创纪录的下降之后,新加坡、台湾的经济已经进入衰退期。另外,美国消费者信心的减退也大大影响了美国对该地区产品的消费。该地区的印尼2000年出口量占GDP的38.5%,韩国为45%,泰国为66.3%,马来西亚为126%(注:IMF,2001,“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562-977。),足见出口减少会对其经济造成的冲击。事实上,新加坡的实际GDP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下降5.6%,工业产出十二个月内下降了21.4%,为其4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马来西亚今年名义GDP的增长率与上一年同期数字相比下降了二十多个百分点,台湾为十多个百分点(Economist 2001:75-76)。 其次,9.11事件之后全球性的股市更加不稳定。全球股市一度出现了大量的抛售行为,并感染到了该地区。这种情况下,投入新兴市场的直接投资也因为股价的下跌和风险的增高而减少(见图一)。缺乏了资金和技术的注入,东南亚的新兴国家的经济前景令人担忧。 图一:直接投资地区走向图,199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