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台湾、韩国和印度分别是它们当中实现快速转移和转移极端迟缓的典型。对于上述两类典型的剖析,为加速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提供了一些十分有益的启示。 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类典型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就转移速度来看,转移较快的和转移极慢的均为数不多,其中,以台湾、韩国和印度的情况比较具有代表性。 1.中国台湾与韩国:实现快速转移的典型。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当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的,目前农业劳动力的份额都已降至20%以下,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相比,下降了50%多,基本上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从促使台湾和韩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的具体发展战略和政策上看,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二者资金都较为雄厚,为经济腾飞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资金保证。不过,其资金来源有所不同。台湾主要靠内部积累,外资占的份额很小。据有关资料表明,外资占岛内所需资金的份额,1961-1965年为16.8%,1966-1970年为5%,1971-1975年为-3.8%,1976-1980年为-8.3%,1980-1985年为-40.7%。这说明,自70年代以后,台湾已由资金的输入者变为输出者,从根本上摆脱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经常遇到的资金短缺困境。而韩国主要靠资金输入。据不完全统计,1962年-1981年韩国共吸收国外贷款486.5亿美元,并利用外资来增加就业机会。1967-1982年,韩国平均每年增加就业人员37.5万人,其中13.5万人(占36%)是由外资诱发的就业机会。二是台湾和韩国在经济起飞过程中都曾实行过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发展战略。六七十年代期间,台湾借助于国际市场上对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机会,相继发展了防织品、合成板以及电子、成衣、家具、鞋类、塑胶、家电等一大批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企业。从而使岛内的失业率由50年代的7%,下降为70年代末的1.2%。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点上:其一,台湾是在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转移的,而韩国则是在农业发展不足的情况下实现转移的。自50年代以来,台湾通过土地改革,实行农、轻、重为序的建设方针,增加农业投入等措施,使农业获得了稳定的发展,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资金、原料、劳动力等方面的基础。与此相反,长期以来,韩国一直实行只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发展战略,农业生产始终处于落后状态。主要靠大批进口粮食来支撑农业劳动力转移。据统计,韩国在经济腾飞的60-70年代中,每年进口的谷物都在1000万吨左右,占国内总需求量的50%以上。其二,台湾和韩国所采取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大相径庭。台湾选择了分散化转移方式,其转移方向是多元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既向大城市流动,也向中小城市转移,同时还为农村非农产业所吸收。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没有出现过度人口城市化和“大城市病”等现象;而韩国则选择了集中型转移方式,其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涌向大城市,结果使得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继而导致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污染严重、失业剧增等问题发生。 2.印度:转移极端迟缓的典型。印度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最慢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目前农业劳动力的份额仍占70%左右,几十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应该说,60年代以来印度的工业化进程还是比较快的,但并没有相应地推动本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快速转移。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农业过于落后。长期以来印度农业生产一直沿用原始工具和手工劳动,劳动生产率极低,是亚洲农业单产最低的国家之一。这种落后的农业状况根本无法支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第二,偏重了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印度独立以来,工业发展较快,相继建立了一大批现代工业,但绝大部分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而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占的比重很小。因此,限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1961-1981年期间,现代工业部门的投资增加了139%,产出增加了161%,而就业仅增加了71%,投资和产出的就业弹性分别下降了34和28个百分点。1951-1988年,工业部门劳动力的比重仅从10.7%增至12.9%。第三,人口迅速膨胀,农业劳动力大量增加。据统计,目前印度每年新增人口1.500万以上,而且90%集中在农村。农业劳动力每年新增数量超过了转移数量。 印度在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上,和韩国极为相似,都是直接转向大城市,只不过印度人口在大城市的集中程度更高些。据有关资料表明,印度的大城市中集中了全国20%左右的人口,而城市化水平尚不足30%。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涌入,在这些大城市中形成了大量的失业人口,并伴随着严重的城市住房、交通、公共设施不足和城市贫困问题。 二、典型剖析带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上述对中国台湾、韩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典型剖析,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1.发展农业对于保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台湾在经济发展之初便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战略,并为农业发展进行了必要的制度改革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增长,从而成功地启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的进程。而印度和韩国由于长期忽视农业,农业增长相对于人口的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从而使得其中一个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异常缓慢;另一个虽然具有较高的转移速度,但却长期与通货膨胀相伴。以上比较说明,一个国家和地区只有首先成功地发展了农业,才能保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顺利进行。我国农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具备这一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