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解决“三农”问题时,各界的专家、学者在很多方面达成共识,主要调整农业内部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还有从国家税收、转移支付、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对农业进行制度创新等各种角度提出解决办法。无疑,这些都对解决“三农”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而且我国“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必须是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但是我认为,这些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资金问题,因为实施这些措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三农”问题的出现本身就是由于农村资金的转出导致的。有数据表明:1952—1990年间,我国农民通过工农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提供了高达8,708亿元的剩余,平均每年达到223亿元,这还没有包括通过农业税收和农村储蓄转化为工业化资金的部分。农业剩余过多的转化为工业化资金,导致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机械化进程极为缓慢,农村居民生活改善不快,导致目前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三农”问题。 一、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及存在的问题 麦金农和肖在1973年提出了有关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理论,首次强调了金融部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经济中的金融部门与经济部门发展息息相关。金融机制会促使被抑制经济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加速经济的发展;但是金融领域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那么,它就会阻碍或破坏经济的发展。”但我国农村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因为从深层次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在不断增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的60%在县及以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未来国家扶持的重点是县域经济及以下经济,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业对资金的需求增长较快;农村土地非农化,需要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的深加工,需要加大增强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投入;县域经济的发展及小城镇建设等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县域经济是金融供求矛盾最突出的地区。 (一)各种农村金融机构的清理、整顿和改革,加剧了农村金融的供求矛盾 1、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造,加剧了我国农业金融的供给不足。农业银行原来作为我国的为农业服务,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贷资金的专业银行,在农业金融中发挥着主导地位,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但实行商业化运作以后,农业银行从追逐利润最大化原则出发,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发生了变化。撤出部分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将基层机构的贷款权上移,资金投放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与工商业并举,竞争的视角也从农村转向城市。目前农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无异,长期保持的农村金融主导地位正在弱化。 2、农村信用社孤军奋战,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全部需要。农村信用社实质上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体,是唯一真正与普通农民接触,提供生产、生活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但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也撤并了一些基层业务网点。2000年,有法人资格的农村信用社个数较1990年底减少了近1/4。1998年,人民银行还曾规定,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的所有信用代办点一律撤销,而农村信用社的存款中90%以上是农民储蓄,50%左右的储蓄业务是集中在农村信用代办点,信用代办点的撤销无疑使农村信用社原理乡村,减少农民与农村信用社的接触机会,必然产生新的金融抑制。 3、基金会的清理加剧了农村金融的供给不足。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影响下,各地纷纷成立了多种类型的基金会、互助会。这些基金会曾在满足农民小额信贷需求,促进乡镇企业的繁荣与发展以及推进农村与中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因为涉及“三乱”行为,各类基金会都在清理整顿之中。据人民银行的统计,到1999年底,已处置农村合作基金会12,450家,其中,撤销7,469家,并入农村信用社4,981家。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撤并,使得许多原先依赖合作基金会的农村地区逐渐变成了金融真空地带,部分乡镇企业及农民个人融资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以1997年为界,农村集体和个体投资情况反差强烈。1994年—1996年,上述两种农村经济形式投资年均分别增长了19.7%和30%,而1997年—1999年却只增长了6%和3%。农村投资增幅的锐减,不能不说与各类民间合作金融组织被清理有一定的关系。 4、邮政储蓄发展迅速,已成为吸纳农村金融资源的重要渠道。截止1999年末,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3,815.37亿元,储户11,092.02万户,机构网点31,477个。但邮政储蓄是不向客户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所以,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中资金净流出的一支重要力量。 5、对农业发展银行资金的封闭式管理使农业发展银行没有发挥其对农业的资金融通的作用,而成为粮食收购部门的出纳部门,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建立时的意义。而其他的融资渠道,如外商直接投资、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对农业的投入就更少了。 (二)对农业进行金融保护是我国的现实选择 我国针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包括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对贫困地区的开发式扶贫等等。但是,财政性支出的效果往往不怎么好,导致了贫困地区和贫穷人口“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如何有效的利用我国有限的资金,保护农业就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前所述,我国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间,农村都是输血出去,而没有得到有效投入。而农业是弱质产业,收益率低且风险较大,如果按照价值规律,资金是不会流入农业部门的。所以,在现阶段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对农业进行金融保护。所谓金融保护就是国家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采取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增加投入等优惠方式,由金融机构采用信贷方式对需要政府扶持的部门和产业发放贷款,以保证对这些部门的投入,从而保护和促进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