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发挥各方面的经济功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纠正、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或者恢复市场的功能,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才有政府干预调节的必要。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相对的,随着政府经济功能的扩大和加强,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多个领域,出现了种种问题,“政府失灵”现象出现了。政府为克服市场功能缺陷所采取的立法、行政管理以各种经济政策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和问题,最终导致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损失。也就是说,政府在力图弥补市场缺陷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产生另外一种缺陷,即政府活动的非市场缺陷,或称之为“政府失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过程中的政府失灵行为也相伴出现。为此,必须认真研究我国政府失灵的表现及成因,高度重视政府失灵的矫正。 2、一般地说,“政府失灵”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由于行为能力和其它客观因素制约,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第二种情况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效率低下,或者说成本昂贵,导致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第三种情况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也有较高的效率,但都带来不利的事先未曾预料到的副作用;第四种情况是,某些外部性问题或国际性经济贸易问题,一国政府无能为力加以解决,如核利用中的污染问题。国际贸易纠纷问题等。“政府失灵”的成因可作多方面的分析。 3、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差异 政府经济功能的发挥、干预调节经济活动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基础上的,即: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是一致的,由于公共产品和“市场失灵”的存在,通过政府作用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从理论上讲,这一假设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市场协调和政府协调在控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当市场协调在一定领域表现为“失灵”时,政府自然要充分纠正、弥补或者恢复市场功能的角色,除此之外没有第三者能承担这一任务。既然市场功能存在局限或缺陷。那么,由政府来加以纠正、弥补甚而替代,应该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政府不是一个超脱于现实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万能的神灵之手,它是由各个机构组成,而各个机构又是由各层官员组成的。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政府机构都有自己的行为目标,而这些行为目标并不是自然而然地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划等号的,换言之,政府的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3.1 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自身的利益。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官员的行为也同经济主体在市场上的行为目标有某种类似的一面,在可能的条件下,他们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官员甚至比一个经理更有条件谋求自身利益。因为,所有者和市场对经理的约束要比政府机构和社会对一个部长的约束严格得多,经理承担全部的企业经营的结果,而部长行为的结果(决策失误)却只能由全体社会成员来承担,他所承担的仅仅是政治声誉,最多是辞职,而社会承担的则是重大损失。因此,政府官员更有可能,而且有条件无所顾及地追求私利,而不管其结果是否符合社会效益。 3.2 政府机构本身也不是一个没有自身利益的超利益组织。而是将政府官员的利益内在化为政府的利益。 政府发挥经济功能有效性的一个隐含前提是,政府完全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组织,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政府机构有自己的利益,这种利益是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主要是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的内在化。或者说“集合”。政府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又为政府机构往往借社会公共利益之名行政府机构私利之实,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条件和可能性。 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是如何内在化为政府机构利益的呢?政府官员的目标主要有;级别的提升,权力的增加,薪金的提高,声誉的扩大,管理范围的扩大等。 而这些目标往往又与其所在的机构的规模、结构与权力有关,因而,政府官员追求个人目标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与追求机构的庞大联在一起。政府机构的庞大要求有相应的预算支持。也就是说,政府行为目标之一是实现预算最大化。预算的增加就可以有更多的支配权力,就可以控制更多的领域,而随着支配权力的增大和控制领域的扩展,政府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政府官员的收入、地位也随之提高。另一方面。预算最大化的结果是,政府机构扩张,整个社会的公共支出增大,而这是要由社会成员共同负担的。 政府的行为目标之二是争取选票,获取连任,即保持执政地位不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往往会采取满足选民短期利益的策略,而不顾社会长远的公共利益,从而为社会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隐患。例如,现在有的地方政府大搞公共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设法通过操纵宏观要点来实现自己连任的目标,而不顾及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政府的预算最大化目标,还是政府争取连任的目标,其行为结果与社会公共利益都不是相吻合的,而往往是相反的,甚而是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