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任务紧迫,形势喜人。但是,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查处行政腐败案件越来越多,其犯罪手段和情节越来越让人震惊,成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旋律极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深入分析行政腐败心理现象,认真研究行政腐败心理成因,努力探求防治行政腐败心理的有效措施,已经成为日益紧迫的研究课题。 一、行政腐败心理的主要表现 当前,领导干部出现的腐败犯罪现象,不仅屡禁不绝,且有增长蔓延的趋势。行政腐败心理非常复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权力至上,私欲膨胀。有些领导干部私欲严重膨胀,不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力抓各项业务工作,而是专心于怎样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有些干部手中握有实权、掌管国家巨额资金,由于经受不住社会上某些富翁纸醉金迷生活方式的腐蚀与诱惑,不能够辨证地对待这一切,反而得了红眼病,把我们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革命优良传统置于脑后,投机钻营,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以满足自己无法节制的欲望。特别是少数掌握了一定实权的干部,有一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扭曲心理,担心一旦失去权力,什么也没有,便产生了捞一把的想法。 2、分配失衡,寻求补偿。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和大锅饭的分配模式被冲垮了,在分配方式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的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经济上的贪污受贿是行政腐败主要表现,本是违法乱纪行为,但对于某些贪贿的领导干部来说,却认为自己为公费心劳神,劳苦功高,正常收入低,经济亏了,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寻求补偿,并自认为合情合理。国家允许和鼓励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在内的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有利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政策,直接影响到不同部门、单位及个人经济收入分配的变化,从而拉开了距离。一些干部看到有人发了财,过着优裕的生活,心理便失去平衡,同时也意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东西包括权力在内都具有了使用价值,都适用于等价交换原则,于是产生以权谋私心理。一些有钱而无权的经营者,与一些有权而无钱的党政官员之间很容易发生权钱交易,甚至出现了不给好处不办事,多给好处快办事的现象。有些领导干部心理失去平衡,总认为领导干部作为社会活动的组织、指挥者,自己的贡献与所得不成比例。于是忘却公仆身份,追求生活享受,在正常经济收入无法达到目的时候,便容易凭借手中的权力搞贪污受贿。 3、拉拢腐蚀,结党营私。一些领导一旦走马上任,就致力于编织网络,在一定的范围内构筑权力圈,把手中掌握权力的人拉得很紧,分得很清,营造势力范围,使外界不了解内情,从而使党组织失去了有效地监督制约作用,使一些政策措施形同虚设。有些领导干部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还有一种畸形的政治投机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凡是来自下属、部下或亲友的贿赂,一般都会欣然接受,这不仅是物质的利益,还有拉帮结派、笼络结网的政治需求。在这种为了政治需求的笼络结网心理的支配下,便壮着胆子收受贿赂。 4、寻找靠山,推卸责任。一些腐败分子在位期间,想方设法拉拢腐蚀他的上级或者权力更大的人,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保护伞。一旦事情败露,他的上级便会不惜一切跑关系、通路子,为其说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些贪污受贿的领导干部,之所以敢无视党纪国法,原因就是这种有后台有靠山的依仗心理。这种干部往往早有算计,善于拍马,精于贿赂,早把上级有关领导买通或迷惑。有些人有时也自知以权谋私不对,但又禁不住金钱物欲的诱惑,于是找出一些理由来自宽自解,通过自我“合理化”过程为自己介说,甚至说什么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干什么事都要讲究效益,“我给人办事、人送我钱财”是礼尚往来。犯贪贿罪的领导干部往往是故作聪明,在这种可找各种理由推卸责任的心态下,贪贿犯罪便会肆无忌惮。 5、预设退路,侥幸走险。预设退路心理多产生于年龄偏大、接近退休的干部。有些贪贿犯罪的领导干部并非不知违法的严重后果,而是在犯前早有谋划,拟好托辞,以备事犯时答对。考虑退路,设法捞钱,最快的捞法便是利用现有的权力搞贪污、受贿。腐败现象低风险高回报的现实,促使某些领导干部产生侥幸心理。一些领导干部既有攫取金钱的目标,又有善后处理的手段,困而产生侥幸心理,干了一次又一次,越陷越深,不可自拔。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正处于日臻完善阶段,加之法制教育力度不够,致使部分干部职工和领导干部法制观念不强。一些大案要案涉及面广,纷繁复杂,查处难度较大,时滞较长,使一些犯罪分子暂时逍遥法外,未能及时落入法网。给一些腐败分子造成一种错觉,进而存在着铤而走险的侥幸心理,走进监狱才如梦初醒。 二、行政腐败心理的形成原因 行政腐败心理的滋生蔓延,原因极其复杂,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因素的影响 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利己主义追根溯源是私有制的产物。我国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但由于社会上仍然存在着私有经济,也就是存在着私有观念乃至利己主义的社会经济根源。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历史继承性,利己主义的社会心理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负面效应是导致利己主义蔓延的条件。自然经济是一种求生的经济,而市场经济则是一种求利的经济,从求生经济向求利经济的转换中,会激发人的私欲。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的制约,膨胀的私欲与一定的权力相结合,必然孳生腐败。市场经济中不同经济利益拥有者、追求者的竞争都具有使其利益最大化的冲动,这种冲动如果离开理性和法制的轨道,必然导致利己主义。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也可能使某些权力持有者的私心演变为利己主义,并把手中的权力作为交换的筹码,将公共利益通过市场交换转化为一己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