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视屏幕上一条接一条的清代辫子热闹地来回晃荡,一家又一家电视台频道轮番渲 染着正野相掺的宫闱秘史之时,人们都在摇头:我厌倦了。 这种厌倦源于审美心理的不堪其烦;源于对同一题材大同小异的孜孜以求;源于对单 一文化形态的搜括无遗。试想一下,强迫你顿顿都吃同样的食物,即使是燕窝,也会反 胃的。 于是,笔者在想,我们该给观众看些什么?观众又喜欢看些什么呢? 撕破清廷华丽的宫廷帷幔,洞开之后可见民国初年的民间景象。 我以为,民国初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时期。这段时期的划分是自1 911年至1930年间。 这段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1911年—1920年),清朝刚刚覆没,而自清遗留下来的皇室皇族宅第气派 、官宦士大夫风雅习尚、老字号店铺大商号的传统商业文化,煌煌大观,所存留的种种 烙印尚且深刻,影响广泛。皇权统治和皇权思想仍深深地渗透在北京人的言行举止和日 常生活当中。清朝的遗老遗少,仍在摇头晃脑,饱读诗书;八旗没落贵族,仍架鹰溜鸟 ,票友逛戏园子;纨绔子弟仍吃喝嫖赌,弄得家徒四壁。其时虽有军阀割据,互相抢占 势力地盘,但相对而言,社会政治局面尚能维持,民间景象平常安逸。市井之间,商埠 隆昌,五行八作兴旺,平民仍过着粗茶淡饭的小日子,倒也“自得其乐”。 在第二阶段(1920年—1930年),西风东渐,中国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学 人士子文刀们处于封建文化与新思潮的交融汇合时期,意识形态正发生着变化。这批人 的学问结构,既承袭了封建文化中的士大夫情结,又接受了新派的西学理念,二者微妙 而又圆融地揉搓在一起。反映在作品之中,是东方式的古典小说章回结构;精致而细腻 的人物内心刻画;含蓄而幽默的京白;鲜明秾丽的人文景观;厚实而绵远的京城文化特色。可以说,在民国初年往后二三十年的文化艺术创作风气是相当自由的,多种流派纷呈,各领风骚。而以描写“京城轶事”为擅长的张恨水先生,不愧为一代枭 雄,绝世俊杰。 张恨水先生的三部代表作,现已有《金粉世家》、《啼笑因缘》问世,相信《春明外 史》不久也将与观众见面。在此,姑且遑论前两部戏从原著到剧情的随意篡改,以及男 主角的表演失误;但光是打着张恨水原著这面旗帜,已经在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的电视节 目收视中张开了一张牢牢的网。这张网巨大而宽阔,笼罩了人们的身心。一幅二十年代 的中国历史长卷,缓缓展开,博大而开阔。政客军阀官绅学人罗列,三教九流三山五岳 齐集,老北京民俗文化林林总总,岁月痕迹历历可辨。清明雅致,风格卓然。香山八大 处,北京胡同,交际场所,戏园子,会馆,公寓,官邸,高级饭店,新闻出版,商号当 铺,场景熙熙然,人物济济状,桃红柳绿,莺歌燕语;灯红酒绿,才子佳人。在此,我 并不是刻意渲染和歌颂那个年代的生活,但是毋庸置疑,当时的社会生活在一些人的圈 子中确实有升平景象。 你看,小门小户出身的冷清秋,清明时节也能雇个驴车出游踏青,裙饰鲜洁,面貌动 人;因而才有了与金燕西的夺魂邂逅;冷太太也能在落花胡同赁个小院落,请韩妈来照 顾家中饮食起居。槐花树下,穿针引线,纳凉缝洗,与世无争。唱大鼓书的沈凤喜,与 樊家树缠绵绯恻的爱情,也因了樊家树能供她读书而命运得以改变。一个书生,靠着南 边家里的供养,也能接济沈家生活。可见其时币值当值。 似水流年,人们逐波而溯。为什么我提倡洞开民国初年后二十年的历史,去挖掘,去 深化,去展现?作为中国长篇电视连续剧的耕耘题材,选择这个时期有以下优势: 1.去掉清代题材的腻歪之味。 2.历史面貌清晰。民国初年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局面,已然有历史烙印、历史定论,人 们在审美上具备趋于大致的认同。 3.距今时日不甚久远,岁月痕迹依稀可辨。在艺术再现上工程不会太过浩繁,风物风 情风貌还可以依样画葫芦,观众容易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 4.最重要的是文化心态的复原。当今人们的生存方式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着史无 前例的变革。但是,人们依恋、追逐、求索、喜爱的仍然是对过往时光的怀缅。但是, 民国初年至民国二十年的民间景象,却有大有可为的空间。北京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历史 文化名城。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千余年的建都史,积淀了她雄厚而又独具魅力的传统文 化。在上千年文化历史特别是“京味文化”再现的经营空间中,我们可以循着时光缝隙 ,去回顾我们父辈的父辈生活过的场景,那年那月那时发生的故事,去回味、体味老北 京人曾经经历过的悲欢离合。 东方古都特有风韵的展现,带给你痛苦和深刻的感受、快乐而模糊的体验。 清代几近三百年,满人立清取代汉人皇权中心。清皇朝执政者将满、蒙、汉文化有机 结合,承继了汉文化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系,在文化上尊儒重学。因而从清朝至民 国,文化历史的脉络得以一直延伸下来,沉淀而累积为一种厚重的“京味文化”。 “京味文化”的源头可以再上溯。自古以来,北京处于一个多民族交流、混居和融合 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她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兼容并蓄,从而形成了 独具风情的“京味文化”。在元、明、清、民国历朝历代,上至达官显贵,中至商贾士 绅,下至平头百姓,生活情景生活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它如芦沟古月一样充满 韵味,悠远而淡薄,却引发人们绵绵不断的追思和深厚的眷恋。这种古老的印记拥有着 时光的古朴,品质的闲适,民风的淳厚以及人心的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