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连续推出的一批主旋律电视剧,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大雪无痕》、 《希望的田野》、《忠诚》、《云淡天高》、《公安局长》、《至高利益》等等,不断 创下收视新高,引起了人们对主旋律艺术创作的高度关注。国家一级导演张绍林说:“ 主旋律应该宽泛地理解,凡是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符合我们社会意识形态的、令人振奋 的作品都应该是主旋律作品。”然而,实际上电视剧创作中的“主旋律”一词一直未有 定论。我们仍然要问:观众为什么觉得现在的主旋律电视剧“好看”了?笔者认为,关 键在于一种“生活化”创作思路的成功转换。 所谓“生活化”的创作思路,其基本落点是一种“生活的逻辑”。简单地说,就是直 面生活,直面生活中的矛盾本身,围绕群众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并以生活化的思维方 式和表现形式进行创作。这也是如今许多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作品能够打动人心、节节 升温的重要原因。 关于“生活的逻辑”的理解,首先在于对“生活”自身意义的领悟。一方面,生活是 人的基本的存在状态,是人类所有精神意识以及艺术创作的基础,所以脱离生活之源的 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生活对于艺术创作的价值在于,认识到生活本身是丰富的、多样 的,同时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并以无数种不同的形式和面貌表现出来。因此 ,过去那种主题单一、千人一面的大而空的表现手法根本不实事求是、不合逻辑。另一 方面,以往以至今天依然要强调的政治先进性与“生活”的观念并不矛盾,是人们的各 种社会生活形态之一,相对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却与之密切相关。 于是,我们可以试着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电视剧创作中的“主旋律”涵义做一个重新定 位:即以电视剧艺术手法表现的,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的,一切符 合时代和本民族、社会进步要求的思想、精神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本身。 这里应该明确的是,在主旋律电视剧创作中遵循生活的逻辑,落实到实际创作过程中 ,仍然要注意生活与艺术之间辩证关系的把握:生活就其自身而言即是一种艺术,它是 艺术的源泉,艺术必须忠于生活,力争反映生活原貌;同时,艺术对于生活的诠释又永 远不能停留于生活本身的层面而机械地照搬生活,还必须体现出高于生活的一面。贴近 生活,在生活逻辑创作思路的指导下,对生活进行提炼和艺术加工,从而符合当下群众 的审美趣味,这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回顾我们以往的主旋律作品,往往是主观大 于艺术表现层面而扭曲或严重脱离了生活;如今较为成功的作品在努力克服这一偏差的 同时,又常常显示出艺术表现力上的不足。主旋律电视剧创作究竟要如何把握这对关系 ,遵循“生活的逻辑”,体现一种“生活的”艺术呢?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具 体的阐释。 一、题材选取上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本质要求 基于两个层面上的理解,将可供选取的题材大致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选自当前生活方方面面的“现时性”题材。即紧跟当前生活发展的“现时”状 况,发现生活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矛盾、问题,并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这一类的代表 作有描写当前反腐斗争的《大雪无痕》、《忠诚》、《省委书记》,刻画当代中国农村 生活的《刘老根》、《希望的田野》,以及反映和平年代军队现状的《突出重围》、《 DA师》、《我们的连队》等等。其共同特点是以与群众生活及其关注的高度贴近性而为 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另一类题材虽非描绘当前的生活,但符合生活本来面目并适应当前社会生活的发展需 要。即相对于第一类的“现时性”,更强调主题上的“现实意义”。目前这类作品中历 史题材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雍正王朝》、《康熙帝国》等。另外,改编自古典文学 名著的《三国演义》、《水浒》、《太平天国》等也属同一范畴。原因在于两者都是从 非现时的情境通过艺术提炼挖掘出某种当下的现实意义。也正是对这种当下现实意义的 发掘,加以符合某种普遍意义上的生活本来面目的表现手法,使其与观众现时生活形成 了一种跨时空的心理上的贴近。比如说,我们在《康熙帝国》中看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 结的重要,从《三国演义》和《水浒》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等等。从这个意义 上来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在是否“主旋律”的问题上存在争议的,更多时候被划 归戏说一类的剧作,如《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或来自民间传说甚至是 完全杜撰的《神医喜来乐》等,也应该大胆地承认其“主旋律”地位。 这种争议实际上反映了目前关于主旋律电视剧认识上依然存在的误区,即机械地从题 材决定论出发,局限于题材的选择,把主旋律看成了宣传品,看成政策或形势的图解, 忽略了对生活内涵的审美表现。后果是,有些作品主题虽然鲜明,但由于缺乏真切的生 活内容和现实生活的感染力而远离了观众。而目前主旋律电视剧题材范围仍然十分狭小 的现实提醒我们:关键不在于以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呈现,而在于呈现的内容是否符合这 个时代生活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人物塑造和语言设计上讲求生活化审美 人物是作品的核心,一部电视剧的主要人物是否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并得到广泛认 同,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在人物塑造上遵循生活的逻辑,首先仍然是 强调源于生活,即表现“身边的”人。以往许多主旋律电视剧注重树典型,为了突出英 雄模范人物的伟大而一再违背生活逻辑,使荧幕上充满了“高大全”。然而这样的人现 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因而也无从感知,更谈不上效仿。生活的本来面目在于,人无完 人,再伟大的人也会犯错误,没必要求全责备。《忠诚》中张国立演了一个市委书记, 角色平易近人甚至有时憨态可掬。导演胡玫说:“选张国立饰演主人公,很重要的一点 是看中了他那张脸,看上去很平民,小眼睛,不是浓眉大眼,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种 官员形象,走到村里别人也不会把他当干部。”剧中,他下乡微服私访被抓,哆哆嗦嗦 狼狈不堪,怎么看人家也不相信他是个“大官”,吃了不少苦头。这有趣的一幕给很多 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照过去的思路,这是诋毁国家干部形象,而实际的结果是市委 书记高长河这一艺术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原因很简单,英雄人物并不一定就长着一张英 雄的脸,这就是生活,是生活中的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当我们告别了脸谱化、 标准化、模式化的正面人物形象,以一种关注人本身的角度,再度回到对其生活中喜、 怒、哀、乐各个方面的更为客观的审视,并以生活丰富多样的特性赋予每个角色以各自 鲜明的性格特征时,我们呈现给观众的荧屏形象将更加血肉丰满。观众会看到,再伟大 的人也和普通人一样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面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作为芸芸众 生中的一个,他们无疑是平凡的。然而他们又确实是不凡的,重要的是,他们的成功和 过人之处不在于过着异于常人的高不可及的另一种生活,而在于同一种生活状态下更为 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所包含和承载的则正是我们要传达的主旋律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