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目前年产量已逾一万集,反观荧屏,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谓红红火火。近 年来,不时有作品引发轰动效应:《宰相刘罗锅》、《雍正王朝》、《突出重围》、《 大宅门》、《康熙王朝》、《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等;主旋律电视剧似乎也已成功地找 到了主流话语与世俗文化的结合点,可看性大为增强,如《大雪无痕》、《黑洞》、《 长征》等,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然而在一片繁荣的喧嚣表象背 后,中国电视剧实则面临着诸多危机。 (一) 首先是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历史观、价值观的失衡。历史剧是近年荧屏热播的主打剧 种。从《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二、三部)、《雍 正王朝》、《铁齿铜牙纪晓岚》到《康熙王朝》、《天下粮仓》、《走向共和》等,一 部部火得发烫,收视率居高不下。然而,细考热播的所谓历史剧,其历史观、价值观存 在诸多问题。很多历史剧对于旧时代皇帝等特权阶层的美化,流露出编导潜意识中对封 建特权时代的留恋与艳羡,而剧中流露出的奴性意识,则对辨别力不强的少年儿童的人 生观的形成产生许多消极影响。 历史剧戏说居多,即便标榜为正剧的《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等也并非以正史为 据。很多戏说剧用大量篇幅和多种手段尽情渲染皇帝治理国家的政绩,揭露宫廷和各级 官吏的腐败、倾轧、隐私等。当公众现实生存空间的丑恶、腐败成为焦点,而将现实政 治搬上荧屏又过于敏感,受到诸多限制,这些帝王戏便从直面现实政治中撤退,转而退 入历史掌故,因而具有其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借古讽今,达到讽刺时政、宣泄民怨的目 的。然而这些作品在戏说中融入了对旧时代的一种浪漫怀旧倾向,这在《康熙微服私访 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几乎达到极至。即便是以严肃的正剧姿态制作亮相的《雍 正王朝》和《康熙王朝》,其实也是在貌似严谨的历史叙事的缝隙间对这两个帝王幽灵 给予毫不吝惜的过多美化。这迎合了经历过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中国观众对帝王将相特权 的潜意识崇拜与欣赏。 或许,大多数观众也知道《康熙微服私访记》所讲述的康熙皇帝到民间微服私访的故 事基本都是编造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主人公——令当今公众拍手称快的“忠臣” 、“优秀文人”纪晓岚更是虚构,全然不等于历史上的纪晓岚其人。“戏说剧”实则是 后现代的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宣泄,历史年代只不过为其提供了一副空壳,剧中人物与其 说像那么一点儿历史人物不如说是一种“后现代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只“ 皇帝”如此),对个人感情个人幸福追求不止。忧国忧民、忧患意识则成为外包装。我 们看到的是“稗史”的创造和“碎片式”非线性结构,看到的是剧中人物追寻的“狂欢 节”状态(如《还珠格格》中“巡游”那几集),看到打情骂俏式幽默诙谐和投机取巧式 情节(《还珠格格》那根俗得不能再俗的丢珠——还珠——弃珠——明珠的情节主线)。 然而,这种后现代拼贴的审美价值取向却不能不令人警惕:皇帝便意味着风流倜傥, 意味着微服私访,意味着文才武略,爱民如子,为民做主,封建帝王的暴戾、荼毒生灵 ,对百姓的残酷压榨都灰飞烟灭。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在经过了一段对古代帝王政治 在总体上持冷峻的批判或否定态度之后,在走向另一个极端:走向过分美化与艳羡。不 但戏说剧中的康熙令人敬佩其体察民情、风流倜傥,即便号称正剧的《雍正王朝》和《 康熙王朝》中的两位皇帝,也是忧国忧民、率先垂范,集天下美德于一身。两剧粉饰和 装点了封建皇帝的雄才大略,刻意表现其“良好愿望”和“一片苦心”,甚至比如对雍 正帝兴文字狱的“无奈”与“苦衷”的表现,这令人不禁要怀疑编导的道德倾向。 而历史正剧缺乏对历史的应有尊重,缺少对“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遵循。《康熙 王朝》等剧在大事件的基本史实上进行了篡改,如收复台湾是件大事,当时被迫降清的 本是郑克爽,却将已死两年的郑经拉出来代子受过,自刎而死。早在顺治年间就降清的 施琅,居然在康熙平三藩之后仍然替郑成功带兵和清朝作战,郑成功被南明朱聿赐姓朱 ,是顺治二年(1645年)的事,他从荷兰人手里收回台湾,完成于康熙元年(1662年2月) ,这两件事居然搅在一起,郑成功被说成收复台湾被“明皇”赐姓朱……对历史史实的 疏忽,导致“关公战秦琼”再度上演。固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胜利 者的言说”,然而历史相对主义的极端化,把历史视为无规律、无是非的虚无时空必然 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当帝王戏均根据现代人的娱乐需要去凭空虚构的时候,历史成为一 个任人摆布的玩偶。 细究这些热播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其历史观、价值观的失衡在于未能以科学的历史 眼光来看待和处理历史题材,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缺乏必要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和必 要的历史批判精神,在客观上使作品呈现出“帝王史观”、“贵族史观”回归的不良倾 向。《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两剧以艺术的形式为观众制造了一个辉煌灿烂的“盛 世之梦”,而就历史事实而言,这只是封建王朝不可避免地衰落前的回光返照,正是这 封建专制的“盛世”,埋下了日后清王朝腐朽落后、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病根。当西 方爆发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之时,无论康熙与雍正,仍 盲目自大,陶醉于“天朝大国”的幻想中,固步自封,最终导致了近代以来的落后局面 。两剧对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封建专制文化和“帝王之道”给予过多的美化,其落后 的历史观,客观上带给广大观众以消极的影响。再看一下剧中的人文价值立场。姚启胜 为平台湾在沿海设“禁海令”,客观上导致沿海居民流离失所,民怨沸腾,以致民变, 而这位被编导塑造为正人君子的清流“姚大人”却命令手下对“刁民”“斩杀50人以下 不必报我”。这样一位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在死后编导却让被感化的“刁民” “深明大义”为其披麻带孝,痛哭流涕。这难道就是我们应持的人文情怀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