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不等于故事 纪录片要讲故事,这句话已经说了多年了。可是什么是纪录片中的故事,还是有些创 作人员不甚了解。比如近年来的纪录片《生命因爱而美丽》、《好大一个家》、《心愿 》、《生命的印记》等,叙述的是社会上的一些具有爱心的人,收养残疾儿童或关爱老 人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只是普通的好人好事:献爱心的人如何发现了一个残疾孩 子,如何领回家,如何喂饭,又如何在缺衣少米的情况下,救助了这个孩子,并使他进 了学校……严格地讲,这种记录还只是叙述了这件好人好事的来龙去脉,而观众想看的 ,则是来龙去脉中的情节和故事。 那么什么是故事呢?以笔者拍摄过的一个好人好事为例:售货员李丽平刚生孩子不久, 有一天早上出门,在楼道里捡到了一个用布包裹的男婴,和一个写有“大好人,请代为 收养,事后一定重谢!”的字条。李丽平将孩子抱回家收养。可是夫妻俩的工资养不起 两个孩子,于是夫妻二人决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婆婆家代养。婆婆不理解,总认为儿 媳捡到的孩子是“野种”,为此婆媳间经常为此事发生矛盾和口角。两年后,一个自称 是孩子爸爸的人来到李丽平家,要求抱回自己的孩子,于是双方上诉到法院。又一场风 波出现了……笔者认为,如果纪录片记录的是上面的情节,那无疑是一个好看的故事, 可是如果只是纪录了捡孩子、养孩子这样的没有任何矛盾冲突的好人好事,那就不足以 称为故事(可以做新闻性专题)。现在的纪录片已经由平叙化发展到故事化,再到“戏剧 化”了,如果再把日常经常可以见到的好人好事作为故事记录,恐怕收视点和可视性都 会大大降低。 近年来一些较好的纪录片,如《陶阳学戏》、《最后一场演出》、《落幕》、《房东 薛先生》等,都极具戏剧性。不仅有好看的故事,而且矛盾冲突尖锐。特别是《阮奶奶 征婚》,在84岁的阮奶奶征婚遭到儿女们的极力反对、又没有人给她介绍对象的情况下 ,阮奶奶大胆地来到报社,花钱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最后,阮奶奶左挑右选,在全 国各地应征的老人中,选定了一位75岁的“英俊”老伴。 太原电视台拍摄的节目《国际玩笑》讲述了一个青年人,在1996年的愚人节参加愚人 撰稿大赛时,刊登了一篇关于联合国在世纪交替的2000年零点,要选出一名世纪婴儿的 报道,尽管刊登报道文章的《中国青年报》再三说明:此报道为愚人大赛的作品,绝无 此事。但这则报道还是在几年后(2000年)被某小报转载,结果生出了一批世纪婴儿。于 是,这个获了愚人奖的青年人,不但被开除了公职,而且还开始了漫长的解释工作,直 至联合国都过问了此事。这部纪录片不仅故事情节曲折,而且使人啼笑皆非,寓意深刻 。 记录了过程不等于拍到了故事 有人认为,纪录片就是原生态的记录。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有事必录,结果剪辑出 来的片子,如同一本豆腐账。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理论上有一个误区没有解决:那 就是“原生态的记录过程”和“原生态的记录故事”不是一回事。大凡作者只记录事件 过程或流程的片子,不但没有可视性,而且反映问题也往往浅显。反之,注意记录故事 情节的节目,不但剪辑起来省事,而且明显“打眼儿”,因为观众的最大需要:就是节 目要好看。 人文类长纪录片《伴》,记录的是湖南某山区,一位76岁的刘老太太,饲养了世界第 一大猪(2600斤)的故事。湖北台的创作人员,不仅是把镜头对准刘老太太一天两次为大 猪捡食的过程,更关注饲养大猪中的一些波澜起伏的故事。特别是该片围绕这头七年的 大猪卖还是不卖的焦点,反反复复展现矛盾,直至刘老太太突然病倒,大猪的生死也随 之陷入困境……这部50分钟的纪录片,故事一环扣一环,矛盾一个接一个,节目看完了 ,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有些不成功的节目确实在这方面犯了大忌。这些纪录片往往是从早上起床干什么,上 午遇到了什么,中午下午干了什么,一直忙到晚上才休息。《袁奶奶学车》本来是一个 非常好的题材,内容是65岁的袁奶奶准备买一辆小汽车,于是她到驾校报了名,开始了 漫漫的学车路。可是编摄人员在拍摄和制作这个节目的时候,摄像机主要记录的是开车 的原理和开车的方法,而且细到怎么握方向盘,怎么挂档。片子看到第六分钟了,还是 这方面的内容。尽管这个节目也被冠以纪录片,但看后给人的感觉是教学片。 纪录片要用画面语言讲故事,但摄像机记录的过程并不等于都是故事,所以如果我们 把这些记录的过程编成记录片,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节目的节奏,观众是不会为看 一件事情的过程而锁定频道的。在这里尤其要提醒一些涉足纪录片时间较短的编导:不 是记录了人物或事件的过程,再把这些过程稍加选择,编在一起就是纪录片了。纪录片 要看到故事,看到故事首先要拍到故事,所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记录人 或事件过程的时候,记录故事,千万不要把过程、流程当故事。 话筒采访的故事不等于画面语言的故事 一段时间以来,电视界曾对解说词重要还是同期采访重要,产生过一些争议。几年后 ,人们发现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现在进行时”的拍摄方法,决定了同期采访更重要。于 是乎,同期采访开始大量地走进纪录片,并一发而不可收,好像没有很多人出画面讲一 讲就不叫纪录片了。于是纪录片成了真正的“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