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满足了观众急迫的情感需求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官方网站发布的第25期《中国电视剧风云榜》中,《婆婆》以43.24%的得票率高居榜首。这部电视剧在北京举行的艺术研讨会上,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 评价,被认为以“朴实的艺术风格,展现出生活的美,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无独有 偶,在夏季的上海,一部名为《婆婆妈妈》的12集电视纪录片,也创下了上海电视台纪 实频道近年来的最高收视率,该剧自四月份首播以来,短短三个多月,重播了不下四五 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一南一北这两部类型不同的电视片的成功?电视观众想从电 视荧屏上得到什么?电视节目特别是电视剧如何满足观众的需求?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电 视从业者的思索。 仅从《婆婆》这个剧名,我们就可以猜出这是一部关乎家庭伦理的戏,一个讲述婆媳 关系,并由此延伸向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故事。剧中善良勤劳的退休职工赵大妈丈夫早 逝,她带着丈夫的母亲——自己的婆婆,和三个儿子艰辛生活,儿子们各自组织了家庭 后,赵大妈又成了三个儿媳的婆婆,这个集中国传统道德于一身的普通女性,就在上要 侍候婆婆,下要照顾儿孙,左右要帮助邻里的琐碎生活中演绎着她平凡而踏实的人生。 《婆婆》从剧情到风格都让人很容易想起前一阵在央视播出的另一部家庭伦理剧《大姐 》,剧中的大姐雅梅在父母双亡后,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含辛茹苦把三个 弟妹抚养成人。在弟妹成长、工作、婚恋问题上,作为一家之长的大姐可谓操心受累、 无私奉献,但又常常陷入不被理解、无能为力的窘境,在这些小人物酸甜苦辣的悲喜人 生里,亲情成为他们相互沟通、理解和关爱的桥梁,即便大家庭不复存在,他们也仍旧 是一家人。而历时两年多完成的纪录片《婆婆妈妈》再现的是上海市杨浦区凤城一村一 居委在动拆迁过程中,沈翠英等六位居委会干部的艰辛工作历程。片中居委会的“婆婆 妈妈”们自己同样面临搬迁的困难,却还要忍辱负重、苦口婆心做好其他居民的动迁工 作,其间的酸甜苦辣可想而知。上述三部片子的共同特点是:身边人、家务(邻里)事、 伦理情。它们之所以大受观众欢迎,是因为这样的电视节目满足了观众急迫的情感需求 。 家庭伦理剧是市民和农民的精神家园 在电视产业化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观众需求无疑是制作电视节目的重要依据。一般 来说,人们看电视主要为了满足三方面的需求:了解新闻资讯、获取科学知识、得到娱 乐休闲,它们分别对应着电视的新闻传播、知识教学和娱乐休闲三大功能。当然电视主 办者还可以发挥电视的其他功能,例如在我国,思想宣传教育也是电视的一项重要功能 。除此以外,最近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电视还有一项重要功能,那就是充当“心灵伙 伴”,给孤独的现代人以抚慰。具体到电视剧,其功能则主要集中在“休闲娱乐”和“ 心灵伙伴”两方面,包括:第一,娱乐放松功能,例如《我爱我家》、《炊事班的故事 》、《红茶坊》等情景喜剧,《永不瞑目》等悬疑侦探剧;第二,情绪宣泄功能,例如 《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等反腐剧,《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等讽刺 剧等;第三,幻觉投射功能,例如《流星花园》、《红苹果乐园》等青春偶像剧,《笑 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等武侠英雄剧;第四:情感抚慰功能,如《浪漫的事》、《 大姐》、《婆婆》等家庭伦理亲情剧,《过把瘾》、《牵手》等生活爱情剧。 无疑,观众的四大需求都应该得到满足,电视剧的四大功能都需要得到发挥,因而各 种类型的电视剧都应当充分生产。但是我们认为,当下特别需要加强第四种电视剧的生 产。因为,其一,这种类型的电视剧是观众特别需要的。其二,它的产量在目前相对较 低。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始进行生产前都要做市场调查,电视剧生产的市 场调查首先应该明确两个问题:谁是电视剧的主体观众?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剧?由上 海电视节组委会和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共同发布的《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 》显示:我国电视观众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大约三个小时,其中女性观众多于男性观众; 年龄越大的观众,收视时间越长;初中高中等中等文化程度者看电视远远多于大学以上 文化程度观众;工人、农民、学生、无业及个体户收视多于干部、管理人员和公司职员 ;高收入观众明显少于低收入者。这些调查结果都表明,电视剧的主体观众就是两部分 人:市民和农民。其他群体要么没时间,如学生和公司职员,要么有更丰富的休闲方式 ,如高收入者和年轻白领们。 以市民和农民为主体的电视剧观众,特点之一是生活圈子都有限,就是家庭、邻里和 工厂;特点之二是文化程度不高,受新潮文化的冲击不大,仍然固守着民间的传统道德 ;特点之三是都承担着家庭和职业的重负,特别需要情感的抚慰,尤其在这个生活压力 特别大、时代变化特别剧烈的社会里。而在特别依赖电视,缺少其他排遣方式和技巧, 人际交流也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实现情感抚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电视剧 中熟悉的人物及人物关系,熟悉的场景及生活状态,熟悉的道德观及伦理观,与剧中的 角色达到认同,从而伴随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剧中人物间的相互理解和关爱,使自己 的情感得到宣泄和抚慰。因此,我们可以说,家庭伦理剧就是市民和农民的精神家园, 在观剧的过程中,他们感到了温暖和依赖,而且由于伦理道德观上的相近,他们也由此 找到了在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生活上的支撑和信心。回首十多年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除了《水浒》、《三国演义》、金庸武侠剧等凭着文学名著巨大的号召力外,另有两部 电视剧创造了收视神话:一部是《渴望》,一部是《编辑部的故事》。这两部剧规定了 中国最受欢迎的两种电视剧类型:家庭伦理剧和社会讽刺剧,它们共同的特点正是小人 物和平凡事。 期待电视剧回归百姓生活 然而遗憾的是,这以后中国电视剧创作应和着时代氛围走过了一段弯路。十年来,充 斥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或者是大辫子、大褂子(古装剧、戏说剧),或者是大款大腕、小资 小蜜(富人剧、白领剧、偶像剧),或者是腐败分子、黑帮分子(反腐剧、涉案剧)。正所 谓“帝王将相南北走,帅哥美女满天飞,大款情人楼上住,贪官土匪碰酒杯”,可以说 社会各色人等,各种题材都在热闹的电视剧场里得到了反映,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这 里面独独稀缺咱们老百姓,独独罕见日常生活身边事。据《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统计 ,2002年中央级频道和省级卫视频道共播出了681部电视剧,其中普通百姓剧为67部, 不到全部剧目的十分之一,这显然与普通百姓所占的观众比例大不相称。毋庸置疑,普 通百姓也想看高高在上的帝王英雄,志得意满的成功人士,幻想有一天也能风光无限; 也想看深深隐藏的高官巨贪,远远出没的毒贩黑帮,在紧张刺激的侦破和正义除恶的结 局中找到满足与快感。但是无论从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观众市场的调查还是电视剧播映 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观众,都更希望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自我的镜像,看到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佳作,回归《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的传统。同样在2002年 ,全国卫星频道中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是《刘老根》,这正是一部反映老百姓生活的轻 喜剧,当然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同时是一部难得的农村剧。《刘老根》的出现和巨大成 功开启了中国电视剧回归百姓生活的进程,而如果说它回归的主要还是《编辑部的故事 》的轻喜剧、讽刺剧传统,那么随后出现的《大姐》姊妹篇《大哥》就是纯正的《渴望 》系统。而从今年央视相继推出《浪漫的事》、《大姐》和《婆婆》,并得到观众和学 者的高度评价看,这后一传统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