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贴近”这一战略性口号的提出,是基于两个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一,中国加 入WTO之后,好莱坞电影可以直接登陆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对中国电影构成巨大的挑战 。凭借强势媒体、强势文化的力量,好莱坞电影欲称霸全球,试图同化各个民族的电影 文化。文化安全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中国、韩国、法国和印度等国的电影工 作者坚守本民族文化身份,迎战好莱坞的文化介入,其中有许多战略值得我们去思考。 其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电影产业,也就是说如何 让电影这种特殊意识形态产品既具有产业效应,又具有社会效应,这成为一个时代的课 题。“三贴近”原则无疑是解决这个课题的一把钥匙。 在这两大背景下,影视创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了“三不贴近”、“三不深 入”,既不贴近实际,也不贴近生活,更不贴近群众的不良现象。荧屏和银幕上时时刀 光剑影、血肉横飞,生活的负面现象:暴力、犯罪、吸毒,逐一登堂亮相,创作推崇暴 力美学,推崇自然主义,推崇糟糕的现实主义,危及了影视创作的整体形象和整体信誉 。这种创作中存在的混乱现象,其源在于身份迷失。这种身份迷失又包括主体身份迷失 和客体身份迷失两个方面。 从创作主体上来说,我们的一些创作者重功利,轻原则,遮蔽良知,回避责任。主体 身份的迷失,必会回避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谁给钱多给谁干,什么题材 赚钱写什么,主体身份失落,必然会生产文化垃圾和市场垃圾。我并不是一概排斥功利 ,只想强调有比个人的功利更为重要的,那就是一种社会责任、社会良知。因为文艺作 品不仅是商品,还要承载意识形态的使命。影视担道义,已为相当多所谓时尚中人不屑 不齿。使命沦丧,金钱至上,重又回到金钱拜物教的老路。这倒是值得我们自醒的。 主体身份的迷失必然导致方向的迷失和对象的迷失,这就是客体的迷失。心中已经没 有大众的精神需求,已不把代表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创作的职责,摒弃了为大众服务方 向。倘若把追求唯乐奉为至上,把给观众找乐与发泄奉为艺术至尊,一味媚俗、恶俗, 那创作者与三陪小姐又有何异。 客体身份的迷失最终会背离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身份,不再坚守民族文化传统,不再 坚守民族精神状态和道德操守以及民族的精神需求,中华精神模糊了,那才是至哀!倘 若主体、客体都迷失了,方向感也没有了,创作者也就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本身取消了他 们作为剧作家、导演和艺术家的身份。“三贴近”可治身份迷失。 2003年韩国国产影片70余部,票房总收入占国内电影票房总和的51%,比所有引进的、 包括好莱坞影片在内的300部外国影片的总票房都要高。这说明了韩国观众对本民族电 影的爱戴,在这个数据的背后,表现出来的是韩国电影人坚守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责任意 识,拳拳之心,令人感佩。相比之下,我们许多创作同行陷入创作误区,误以为猛料出 票房,非猛料无以救电影!而那些猛料就是高刺激。在认识误区里进行创作,必然会背 离文化方向,“三贴近”原则的提出恰恰能帮我们解决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的问题。 “三贴近”既是艺术原则,也是艺术标准;既是艺术规律,也是艺术追求;既是艺术 方向,也是艺术范式。“三贴近”原则的三个要求是互相渗透,不可剥离,缺一不可的 。如果只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而忽略了群众,就没有终极方向感;只强调群众, 而忽略了实际和生活,那么服务的方向就没有了正确的途径。实际是基础,生活是创作 的源泉,群众是服务的方向,只有坚持这样三个原则,我们才能坚守民族文化的身份和 尊严。“三贴近”中的实际,是人民生活的实际,文艺创作环境的实际。创作环境的实 际,当下突显两个至关重要的内容,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二是好莱坞欲同化 我民族电影,而我们要坚守民族电影这个身份的实际。电影工作者要坚守“三贴近”原 则,一定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坚持“三贴近”原则,反映民族优秀传统,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反映民族的审 美习惯和审美理想,我们就能坚守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身份与尊严,进而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条件下,推进中国电影的大发展、大繁荣,就能在我们这一代实现建立社会主 义电影强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