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观众对国产电影的评价、议论、批评和期盼中,人们看到了问题,也感受到 了希望。 刚刚闭幕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吸引了全国50所高校的数十万名学生,他们分别参与了 电影节的观影、研讨、与剧组见面以及评选活动。25部参赛的国产影片绝大部分是首次 公开放映。 虽然在权威性和商业价值方面,大学生电影节还无法与“金鸡奖”、“百花奖”相提 并论,但因其特定的参与群体,以及鲜有的广泛性,电影节所透露出的信息使人无法忽 视。 无人喝彩的银幕 “电影正在失去大学生。”作为本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影视 传媒硕士研究生王国平就电影节组织的主题问卷调查做了一个分析报告,他从娱乐方式 的多元化、科技发展以及内容等几个方面得出了上述结论。 王国平说,调查显示,上网、听音乐、看电视、体育运动是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四项娱 乐方式,看电影只略高于逛街、跳舞、唱歌等活动;大学生观赏电影有了多种方式,包 括影碟(DVD和VCD)、网上的免费下载和电影频道的电影播放,专门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人 大大减少。 采访中,近90%的大学生表示,不去电影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票价过高。“对于没有收 入来源的学生来说,电影的消费实在很奢侈。”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王惠说。在北京, 一部普通电影的票价约30元,如果是大片则50元或100元,加上路费、吃饭,是一笔相 当不小的开支。 但是,王国平认为,电影市场疲软、电影失去大学生观众不只是票价过高那么简单。 “如果说对于大学生而言,电影还有一定的崇高地位,那似乎也只是好莱坞的事情” 。王国平说,41%的大学生将“最喜欢的电影”投给了好莱坞,33.6%钟情港台电影,19 .1%选择欧洲电影,只有10.8%喜欢大陆的国产电影。 王国平说,国产电影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全线溃败”:影视专业学生对“当前国 产电影满意度”投以“0”的评价;所受调查学生中64.63%认为“一般”。而对于“每 年观看国产电影的数量”一项的调查,选择“1~3部”的达到了42%…… 一方面,在“如果降低票价你会不会去看电影”一项的调查中,依然有38.27%的大学 生选择“不会”;而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表示,曾在电影院看过《指环王》《英雄》《 手机》等市场火爆的影片。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李芳说,只要有引进的国外大片,她都会 和男朋友一起去看。 大学生对国产电影的冷落和不满,与国产电影目前陷入低迷的大环境相吻合。北京电 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在电影节举办的座谈会上说:“中国2003年生产的140部电影中,有 相当一部分到现在都没有进入到主流影院放映,只有30多部进入了市场。” 一位业界专家接受采访时透露,国产电影票房在十几年前还有20多亿元,现在每年只 有10亿元。虽然国产影片每年生产100余部,但有一半进不了电影院。大部分的国产片 都在赔钱,有的电影一场只有两三个观众。 国产电影给大学生留下的印象十分黯淡。北京林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李凡是此次电影 节的学生评委。她坦承,在参加电影节以前,是看译制片、美国大片一路长大的,对国 产电影感情淡漠,没有很清晰的概念。 国产电影的软肋 事实上,电影仍然拥有大量热情、痴迷的年轻观众。北京大学学生影视协会的秦海燕 介绍说,该协会每个星期都会组织导演与学生的见面会,并放映影片。场地小则可容纳 数十人,多则二三百人,每次都是爆满。“电影艺术的魅力是非常强大的。” 王国平介绍说,在“你认为中国电影最大的通病是什么”这一调查中,大学生们提及 最多的是“虚假”、“不真实”、“脱离生活”、“粉饰现实”、“矫情”、“做作” …… 在关于“最差的影片是什么”的选项里,《英雄》《卧虎藏龙》《一个都不能少》《 生死抉择》被包括其中。尽管这些影片要么是由知名导演拍摄,要么在国际上获取大奖 ,要么票房收入很高。 “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是国产电影被普遍诟病的严重缺陷。秦海燕认为,国产电影 普遍艺术水准不高,叙事手法老套,制作粗糙,不吸引人。 还有很多学生谈到,国产电影的导演喜欢居高临下,将主观意识强加给观众,缺乏平 等对话的态度。但更年轻一代电影导演引起了大学生们的强烈兴趣和关注,朴实的纪实 风格、流畅的画面以及平民化的视角受到了广泛欢迎。 “过去的电影是告诉你‘该怎样生活’,而新电影则是告诉你‘生活是这样的’。” 一位大学生影迷这样说。 令人关注的是,大学生的电影审美趣味,并非如人们想像中的过分看中“新锐”、“ 叛逆”、“奇特”等要素。这表现在他们对于电影题材的选择是宽泛和多元化的。 大学生电影节的发起人组织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说,《孔繁 森》《周恩来外交风云》《离开雷锋的日子》《蒋祝英》等国产主旋律影片,都曾被大 学生选为最喜爱的电影。“只要电影反映的生活是真实的,艺术质量是高的,就会受到 大学生的青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强调,国产电影应“矫正艺术观念,坚守文化责任。” 大学生对电影的热情还表现在,他们不局限于甘为旁观者,而是投身其中,成为电影 的生产和制作者。 电影节录像短片竞赛今年是第五次亮相。参赛数量与去年相比翻了一番,猛增至300余 部。这些作品来自于包括香港城市大学在内的全国60多所高校。他们的作品取材于日常 生活,虽然表现手法稚嫩,但充满张扬和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