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底,中国电影三大奖——“百花奖”、“金鸡奖”、“华表奖”相继揭晓,2003年的中国电影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评选的结果,有5部片子影坛摘桂,被评得最佳故事片奖。它们是: 百花奖:《冲出亚马逊》、《英雄》、《邓小平》; 金鸡奖:《惊涛骇浪》《暖》; 华表奖:《惊涛骇浪》(一等奖)。 “最佳”,在一个拥有上亿观众的巨大电影市场上,意味着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依照我的理解,作为“佳”的故事片,它至少要达到两个要求——视觉冲击力强大,感情震撼度剧烈。说白了就是四个字:好看、感人。而作为“最佳”,它还应有一个恰当准确的价值定位——社会价值、思想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等。否则,即使达到了前两项,或者达到前两项中的某一项,都难以称得上最佳。 那么,2003年的5部“最佳”国产故事片,它在艺术上究竟达到了哪一层面,它们给中国银幕、中国观众带来了哪些新的思考,这是每一个中国电影人、电影评论者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而我,一个普通的文艺工作者,看完5部影片,不禁想向中国电影界大声发问:电影人,你们的艺术创造力哪儿去了?! 1 创作出动人心魄或令人深思的电影画面,对观众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是所有电影艺术家着力追求的东西,中国电影人也不例外。然而,这几部“最佳”影片的画面,给观众留下的,却是深深的失望和遗憾。 故事片《邓小平》,实际上就是由丁荫楠执导、卢奇主演的一部“纪实片”——但却缺少纪实片的历史感真实感,更缺少邓小平这位历史人物的个人魅力与风采。在这部“故事纪实片”中,我所发现的只有中国电影的致命症结——艺术想象的苍白与匮乏。故事从1984年大学生游行队伍打出“小平您好”的大横幅开始,迅速闪回到“四五”天安 门广场,由此而开始了一部冗长乏味的“流水帐”——邓小平下台靠边、再度出山、恢 复高考、知青返城、大抓科技、平反冤案、真理标准大讨论……,一直到九二南巡、盖 棺论定。大大小小事件几十起,涉及有名姓的人物上百人。这种表现方式,完全用不着 兴师动众、投资几百上千万元,更无须挂上“艺术片”的冠冕。创作人员只须将过去的 新闻影视资料精心剪辑,然后用画外音(解说词)将其连缀即可。我相信,片子即使这样 拍摄,其历史感、真实感,人物风采魅力决不亚于眼下这部“最佳”故事片。 获得两项“最佳”桂冠的《惊涛骇浪》,比起《邓小平》来,艺术上也强不到哪里去。如果观众将它与六七十年代的《龙江颂》、《战洪图》联在一起看,或者将这三部作品的人物语言稍稍加一点“时代限制”(不让人物超越时代进行对话),你会发现这几部影片简直可以毫不困难的“换位”。虽然在故事的展示中,也加进了“将门虎子”、“为国捐躯”、“夫妻离别”、“富商捐款”、“花甲从军”等误会、巧合的电影“调料”。 《冲出亚马逊》、《英雄》二片,在画面的构图、色调、光感、层次方面确实还是下了工夫的。但这种功夫,远比他们在广告上下的力气要小。《英雄》在“出场”前,对各种媒体狂轰滥炸,令观众震耳欲聋。空前的1800万元的广告费用,让中国大街小巷乃至穷乡僻壤都不得不知道这部电影。《冲出亚马逊》的广告宣传画上,一大群黑皮肤、白皮肤、高鼻子、蓝眼睛众星捧月,围定一个漂亮洋妞,再加上两句极为煽情的广告词:想做真男儿的男性公民不可不看,欲寻男子汉的女性公民不可不看。诚然,若是不动脑筋地傻看,似乎画面也还新鲜:多姿多彩的南美风光,色彩斑斓的沼泽丛林,荷枪实弹的“多国部队”,以及绿钢盔、迷彩服、军用吉普、直升飞机等等,确实也还能“吸引眼球”。但如果观众稍稍多看过几部好莱坞的“丛林战争片”(如《野战排》等),你就会发现这并不是电影画面中的什么新鲜玩意,而是“丛林 + 动作 + 爱情”的好莱坞这类影片的“克隆”翻版。 《英雄》在画面上更是刻意求美求工、努力制造“冲击波”的一部影片(即不少影评捧场时吹嘘的“唯美”云云)。然而,在编导贫乏苍白的想像中,“冲击波”被简单地处理成了服装、道具、阵势和人体“飞行”展览。人物服装红白蓝绿黑,让观众眼花眼晕;阵势由几百人扩大到上千人,动作简化到一齐击盾、放弩、“大合唱”。而主要人物们,要么草上飞,要么水上飞,要么屋上飞,要么陆上飞……,比21世纪最灵巧的航空模型还自如。但所有这些,并没有对观众视觉形成太多的冲击,反而造成观众的思维麻木和视觉疲劳。 艺术想像力的贫乏,必然导致艺术形象的平庸——电影艺术创作也是如此。回眸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艺术想像力是何等丰富,那些花费不大但冲击力强的画面何其多也。像《巴山夜雨》中的13号船舱、8个普通人,以及巍巍江轮、雾锁长江、云笼中国的“三重背景”,画面是何等淡远,(象征)内涵是何等深沉丰厚。像《庐山恋》中的匡庐美景、青年男女恋情、阶级仇恨个人恩怨消解等等,处理得何等巧妙。即使是张艺谋自创的青杀口、大烧锅、高粱地、圣祭坛(《红高粱》),乃至大染房、飘曳的彩布(《菊豆》)、鬼火一般的灯笼(《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画面也如刀削斧凿般地留在了中国电影史上。为什么到了21世纪,我们的电影画面语言,却变得如此苍白、贫乏、枯燥? 中国电影艺术家们的想像力真是枯竭了吗? 2 “情感震撼”是电影艺术的较高层次,而这种艺术效果,是那些视觉冲击力强大、画面花样百出(甚至令人叹为观止)的科幻片、武侠片、警匪片、灾难片极难达到的。斯皮尔伯格早在70年代便有了“神童”之称,所拍摄的《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等观赏性极强的影片,票房价值在全球一直名列前茅,但在拍出《辛德勒的名单》之前一直与“奥斯卡”奖无缘,其原因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