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编辑的历史演进 电视编辑大致经历了物理编辑、电子编辑、时码编辑、非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网络系统 等五个阶段。自1956年美国安培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横向扫描4磁头录像机以来,人 们便开始尝试对磁带也象对胶片那样进行剪辑,并于1958年由CBS电视台首播了经物理 编辑的电视节目。但是,物理编辑必须借助专用工具及磁显影液并在放大镜的配合下才 能找到编辑点附近的磁迹,然后进行磁带切割及重新组合粘连,整个过程极费工时,声 音还不能连续。 20世纪60年代初,有人提出了电子编辑的概念,即通过磁带的反复进退寻找编辑点, 进行编辑,但编辑精度不够,编辑点跳帧严重。直到1967年才出现了基于时间码的编辑 技术,它利用记录在磁带边缘的CTL脉冲或TC码,并配合精密的机械伺服系统,对磁带 进行精确定位,使编辑精度达到±O帧,有效地提高了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及效率。 然而,上述编辑方法对于节目素材的查找过程都是沿磁带方向顺序进行,因而称之为 线性编辑,素材查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与数字压 缩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基于计算机并以磁盘为存储介质的电视编辑系统,由于该系统的 素材查找实际上是对磁盘的随机访问,因而称为非线性系统。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制作 电视节目,可以方便地融合计算机产生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大大 提高了节目制作的质量和效率。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基于网络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实现了网络资源共享,多媒体制作手段也进一步完善,非线性编辑系统由此迈上新的台 阶。 非线性编辑的主要特点及其优势:非线性编辑技术为数字化、理想化的电视节目制作 环境,具有以下优点: 1.功能多样化。非线性编辑系统不以磁带为记录媒体,而是以硬盘或光盘为存储载体 ,可以对节目素材进行任意取舍,不按时间顺序记录或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可以完成A/ B卷、多通道特技、动画制作、字幕叠加、配音等功能。 2.电视节目制作效率高。非线性编辑系统将多种功能集于一台计算机中,具有图像信 号损失小、节目编辑精度高、特技效果丰富多彩、节目制作多样灵活、系统运行费用低 等特点。 3.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可以跳跃式搜索素材,使得编辑快捷,修改方便,较容易实 现复杂的编辑功能和多层特技效果。 4.电视节目制作成本低。一套非线性编辑系统加上一台录像机或光盘刻录机,就可以 组成一个较为完备的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系统。 5.非线性编辑系统能够做到音画完美同步,带有平衡/非平衡/立体声音频输入,无需 再对音频信号进行均衡处理,并兼容数字音频输入输出。 6.非线性编辑系统兼容多种文件格式,包括AVI、WAV、BMP、DIB、FLI、JPG、PCX、 TGA、RAS等,可以使用PHOTOSHOP、3DSMAX等软件制作的图像、动画文件。另外,有的 非线性编辑系统还兼容MPEG2编码硬件和软件,可以创建MPEG2视频文件,兼容DVD节目 制作,并支持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非线性编辑的结构及关键技术 非线性编辑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硬件指计算机和视频采集卡(也称非 编卡),可实现视频输入输出、压缩及解压、视频混合、特技处理、字幕叠加等;软件 指操作系统及非编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对用户来说涵盖了非编系统的一切,非编的所有 功能都由软件表现出来。 早期的非编系统采用M-JPEG视频数据量大。需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不利于网络传输 ,而MPEG-2采用了帧间压缩算法。相对于M-JPEG可节约40%的硬盘存储空间。对网络带 宽的要求也相应降低,但帧间压缩方式的B、P帧必须通过帧定位,不能保证精确到帧的 编辑,限制了非编的网络化发展。直到c-cube的dvexpress系列芯片问世。才真正实现 了对由I、B、P帧构成的图像组(GOP的帧精确编辑定位,基于dvexpress芯片的非编卡 MPEG-2编辑技术推向了实用化。特别是非等长MPEG-2压缩包和帧缓存技术的提出,解决 了精确到帧的出入点编辑问题,彻底打通了基于MPEG-2的视频网络中的最重要的环节, 使非线性编辑进入了网络编辑时代。 非线性编辑在节目制作中遇到的问题 1.节目的上下载。国内外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在这个最基本功能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 是在操作界面的友好程度上存在差异。前几年的产品上下载的功能比较简单,例如打出 入点;现在的系统都相应地加入了批处理功能,用户可以同时选择多个片断进行采集, 省去了很多重复操作的时间。 2.素材管理。这是非线性编辑设备的重要功能,节目制作的快慢,素材的搜索,存储 空间的管理都取决于此。国内的非线性设备采用中文界面,并且排列清晰明了,素材还 可以用中文名称命名,这使得用户查找起来方便很多。国外的一些产品,在列举素材的 详细资料时非常细,而且还可以有选择性地选取列表的种类,把不想看到的素材类别筛 选掉,使我们更快地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