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1日,是中国电影大师谢晋的八十寿辰。为回顾其六十年艰难的从艺历程,总结其创作经验、人文情怀、思想变化、美学风格,从其不朽的作品、不屈的人格、精到的导演技巧、严谨的创作作风中获得借鉴,以便从整体上提高中国电影水平,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主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协办的“谢晋与20世纪中国电影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1月8—9日在上海大学隆重召开。 参与学术研讨会的有:上海市有关领导、全国知名的影视专家、学者、与谢晋合作、共事过的编、导、演、海外朋友、媒体记者、上影集团、上海大学领导及影视学院的师生代表等。与会者纷纷表达对谢导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祝愿他健康长寿、永葆艺术青春,同时以自己的独特的视角表达对谢晋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多达60余篇,涉及到谢晋电影的风格特征、艺术渊源、女性形象、比较研究、个别影片分析、“谢晋模式”的再思考及全球化背景下的谢晋电影地位、市场价值等诸多方面。 谢晋简单地回顾了自己六十年的从艺史,表达了自己用镜头展现历史变迁的信念以及与电影的深厚的感情,呼吁一定要认真抓电影,将电影搞上去的殷切希望。 上影厂的代表一一讲述了谢晋导演对电影执著的热情。原上影厂厂长徐桑楚回顾了谢晋在荣耀背后所经历的种种曲折——受冲击、挨批斗、剧本样片常常受到不正常的审查,但求艺痴心不改;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表达了对谢晋的敬佩之情,深为两人未能合作一部影片而惋惜遗憾;台湾著名导演李行高度评价了谢大哥老而弥坚、为电影鞠躬尽瘁的精神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决心,并表示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导演鲍芝芳、武珍年回顾了跟随谢导拍片的经历,真诚感谢老师在导演工作、为人处事、文化素养等等方面给予她们的巨大影响;著名导演李歇浦从导演艺术的角度高度谈了对谢晋作品的体会,认为谢导电影闪光点多、打动人心处多,他的艺术感觉极其敏锐,在叙事、抒情、写意诸多方面都是高水准的。 关于谢晋的电影风格,学者顾晓鸣认为:谢晋电影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拳拳心、悲天悯人的真挚情,用声、画语言讲述着中国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对政治、历史、伦理、道德进行深刻的反思,作品的社会责任感强,使命感强,时代感强,影片塑造了一个个感人的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洋溢着人性美、艺术美,他的作品就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苗棣教授从语言学角度论述谢晋电影,他认为语言一定要更新、要创造。而中国电影借鉴外国的多,原创性少,不及日本、法国。但谢晋电影很好地处理了传统继承和艺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很值得学习。宋家玲教授全面细致地分析了谢晋电影风格形成的民族语境、时代特征与个人记忆之间的关系。陈犀禾教授深入分析了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他突破了谢晋电影要么就是主流政治的跟随者、传声筒,要么就是逆反者的简单论断,按谢晋电影与政治的亲疏关系,将它分为五个阶段:即整合期、吻合期、反思期、疏离期、回归期,阐述了谢导与政治风云、时代精神、个人命运、个人思想之间复杂的关系。并断言:当谢晋关注政治,并保持一定张力的时候(如独立思考、坚持人文价值的新时期电影),他的影响达到高峰,并且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打下他自己的烙印。吴小丽老师将《芙蓉镇》与米哈尔可夫的《毒太阳》(或《太阳灼人》)进行比较,从政治、人性、爱情、象征、隐喻、镜头调度等角度深入透彻地进行对比分析,独特的视角引起了谢导的兴趣,他立即要求发言:回想起《芙蓉镇》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放映时的不同遭遇,在捷克,观众起立热烈鼓掌不断,认为影片与他们国情十分相似,尤其是对影片“红色恐怖下的美好人性”的刻划更令人感动。影片获得了卡洛维法利大奖(“水晶球”奖)。而在法国,看到影片中秦书田和胡玉英在街头拿着笤帚边扫边舞时,法国观众热烈鼓掌。他指出电影有极强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中国人拍片首先要给中国人自己看!大时代要多拍历史反思片。 黄会林教授认为谢晋电影体现了一种时代真实和本质真实,他以赤子之心展现了人的灵魂,后继者应学习他那种精益求精、努力不懈的艺术追求,学习他那一丝不苟的“双手捧水,力争滴水不漏”精神。评论家章柏青称誉谢晋为“新时期电影主潮”的弄潮儿,其影片中“如何面对现实、面对历史、面对人自身”的思考对新时期现实反思电影、民族历史文化反思电影、人性反思电影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金丹元教授高度评价了谢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严肃的历史反思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而理性的洞察力,同时批评了今天的某些影视剧,胡编乱造信口雌黄,甚至捏造历史、诋毁历史人物,无中生有,凭空想象,使人迷失在所谓的影像游戏的伪历史中……相比之下,谢晋的史识观,对历史事件的严肃认真态度,更显得可贵、可爱和可敬。余纪教授认为“谢晋模式”是导演风格成熟的标志,是有中国士大夫气质的、是符合中国观众审美口味的风格,并且认为,从某种角度上讲,放弃“模式”,谢晋电影就不受观众欢迎。 导演彭小莲形象地讲述着谢导给予她的帮助,教导她大背景下一定要有细节的铺垫,一定要对生活作细致的观察、对人物要有深入的理解,电影要有打动人心的生活,并特别带来日本搞制作发行的朋友对谢导的衷心感谢和敬意,以及寿礼——一瓶XO酒,说是谢晋电影让他们盈利、谢晋影片大受欢迎。美国派拉蒙公司剧作监督劳伦斯·克拉马( Lawrence D Kramer)结合美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麦卡锡主义”对电影人的恶劣影响的历史,指出:任何电影的拍成都有一段艰辛历程,电影人有时不得不对某些东西屈服、让步,只好影射、间接表达,以便通过审查。这让我们对谢晋的电影更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留学博士马宁结合当今中外电影现状分析道:谢晋式的“中国情节剧”完全能与世界电影相抗衡。胡克研究员认为:永远说不完的电影,便是好电影,就象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样,用不同的理论、智慧去分析、解读都能得到发挥体现,表现出作品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义。 王兴东、何建明两位剧作家分别真情地回顾了近年来谢晋与他们合作时,充分尊重编剧,尊重他们的劳动,真心交往,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独特之处,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潜能,还讲述了谢导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去挑景点、实地考察,执著精神令人敬佩。 对于谢晋电影风格形成的原因,会议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电影评论家贾磊磊高度评价谢晋电影的“专业指数”极高,获得过金鸡奖所有大奖(最佳故事片、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同时认为:不同的社会政治体制往往会产生心态不同的电影艺术类型,中国的社会经济体制就会产生所谓的“红色经典”,谢晋电影的叙事语境与社会历史具有高度的同构性。学者倪震结合其丰富的中外电影史知识,指出谢晋电影继承并发展了上海电影的文化传统,把上海电影的世俗性、人情味、情节剧、道德化,提升到跟民族命运、时代命运相结合的高度上,并延续了五·四前辈的文化内涵,是二十世纪以来反思精神传承的结果,继而推论道: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上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大批大师级导演,如波兰的瓦伊达、基耶斯洛夫斯基、日本的今村昌平、新藤兼人、法国的新浪潮派、意大利的现代主义电影派、韩国的林权泽、台湾的李行等等。那时中国很封闭,不可能模仿学习他们,但也有谢晋这样的优秀代表,这是世界电影人积极而自觉探索电影的必然结果。蓝凡教授结合具体影片指出:谢晋电影从戏曲(越剧、京剧、川剧)中获得一些表现女性的方法,也有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之美、冲淡之美。青年学者李道新认为谢晋善于把握历史点滴,从个人成长的历程中找到风格形成之源。他认为谢晋的“生存智慧”与“情节剧电影”,与孤岛时期他在金星影业公司所受到的培训有关,与谢导早期所在的上海大同电影企业公司的制片方针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