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发展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是社会经济在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经济环境、技术水平、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全面改善和提高,包含了物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基本内容,中心现象体现在投入与产出两个相互关联与平衡的经济变量上。 一、台湾经济投入要素的变化 经济投入要素是指从事各项经济活动的消耗。台湾经济增长是各种经济要素投入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要素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计量的常规投入物,即用于生产的经济诸要素的增加;另一是非常规投入物,即生产和管理技术的进步。 (一)常规投入要素的变化 在常规投入物中,劳动力增长较为稳定。在1952-2002年间,台湾劳动力从306万人增至997万人,平均每年递增2.39%,其中就业人数从293万人增至945万人,净增652万人,平均每年递增2.37%;失业人数从13万人增至52万人,失业率从4.4%提高到5.2%,增加0.8个百分点。相对说来,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较快,同期从50万和79万人增至333万和541万人,分别净增283万和462万人,平均每年递增率均为3.9%;农业就业人数从164万人减至71万人,净减93万人。劳动力投入量的增加,不仅源于社会人口的增加,而且表现为就业结构的调整,即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劳动力供应从早期总量过剩转为结构性失衡,即高级技术人才和初级劳工两头缺乏,中间技术人才相对过剩。要维持经济产出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生产和服务领域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的投入。 在经济要素中,投入增长最快的是资本,在1952-2003年间,从26亿元增至16898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3.5%,其中固定资本从19亿元增至17244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4.3%。进入21世纪,台湾资本形成出现大幅下滑趋势,1998年最高峰时一度达22265亿元,至2003年下降了24.1%。资本形成依行业分,固定资本投入增长最快的是制造业(16.2%),其他依次为“政府”服务业(15.8%)、建筑业(15.7%)、水电气业(15.2%)、运输通讯业(15.1%)和商业(12.5%)等;依资本形态分,机器设备投入量最大(占总额的50%);其次是以建筑物形态出现的不动产,包括住宅、非住宅用房屋和其它营建工程等(占总额的40.0%);依购买主体分,增长最快的是政府和民间部门,平均每年递增15.2%和14.5%,而公营企业资本形成相对缓慢,平均每年递增11.2%。从投资总额看,民间部门是台湾资本形成的主体,占61.5%;“政府”部门和公营企业分别仅占24.6%和13.9%。随着公营企业民营化趋势日益加强,台湾资本构成继续朝民营主导的方向发展,资本投入主要依赖民间资本力量,公共投资的角色退居次要地位。 土地资源在经济投入诸要素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既为农业生产提供劳动对象,又为工商业、交通运输以及其它服务业等经济活动和人们居住提供场地。台湾土地面积有限,除了三分之二,约200多万公顷的保护地外,岛内只有三分之一,约100多万公顷的土地可供工农业生产之用。可见,岛内土地投入总量增加空间不大,但是,在结构上,土地利用发生较大变化。大量农地因生产建设需要不断释出,逐步转化为工商用地。土地的劳动生产力在无法随意增加面积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增加投入要素才能逐步提高。在工业化带动下,城市周围地带、交通沿线以及滨海地区不断开辟为工业区和加工出口区,工商用地大量增加,而农业用地日益减少,其中耕田从1952年的53万公顷减至2002年的43万公顷,减少10万公顷。随着经济发展,台湾工商业用地、公共建设用地、游憩及新市镇用地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影响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非常规投入要素的变化 以非常规投入物形式出现的生产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至关重要。它意味着以较少的常规投入物产出相同的产量,或以相同的常规投入物产出更多的产量。据台湾有关方面测算,经济起飞时期生产技术进步的速度为4.3%,即生产技术进步使经济总产出以4.3%的年均增速成长。换言之,1960-1972年工业化高潮时,在10.2%的经济增长率中,有42%的成长归功于生产技术进步①。这种技术进步具有中性技术发展的色彩,即技术改良既不偏于多用劳力(提高劳动力边际生产力),也不偏于多用资本(提高资本边际生产力),而在劳力边际生产力与资本边际生产力之比不变的特定比率下实现。 台湾技术进步基本上是走技术引进之路。在以“引进为主”的策略下,台湾从技术合作中不断获取西方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成熟技术。早期起步阶段时,主要是利用美援资金引进一些二流的生产技术;从60年代起,随着工业化加速推进,利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调整经济结构、淘汰劳力密集型产业的机遇,着重引进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如纺织、电子、塑胶等轻型加工和装配技术;70年代在劳力相对过剩时代结束后,一度大力引进资本密集型之重化工业技术,但两次能源危机改变了台湾技术引进的方向,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工业技术成为80年代以后台湾引进和发展的重点。1980年在新竹建立的科学工业园区,主要利用优惠和便利条件吸引海外先进生产技术。至2002年,台湾累计核准与外资的技术合作案上万件,绝大多数集中在技术密集制造业,其中电子、化学、机械、金属四大行业即占四分之三。技术合作对象以日本为主,约占一半以上;美国次之,约占四分之一;其他大部分是欧洲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