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但是,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就民营经济发展的概况、“融资难”的原因、有关政策建议等几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民营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目前已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私营企业221.5万余户,从业人员1300万,民营经济的投资比重约占3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50%以上。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生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发展趋势看,民营经济在企业制度方面正在逐步克服自身的一些弱点,向现代企业制度方向演变;经营范围将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向传统的垄断行业扩展;在融资方式上将从自我积累为主向自我积累和外部融资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二、民营经济“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民营经济“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因素,也有社会原因。从自身因素来看主要表现在:产业分布不尽合理:企业的规模较小,自有资金还不足;管理落后,许多企业还是家族式管理,作坊式经营;许多民营企业信息不灵,导致盲目决策,或者难以找到适当的投资项目等等。从社会原因来看,则表现在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民营企业存有偏见,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真正从人才激励、政策倾斜等方面给与扶持和引导,从而制约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和规模扩大。 (一)民营企业的自身缺陷影响了融资功能 1.民营企业的先天不足影响了银行的信贷投放。从目前民营企业的现状看,家庭式、小作坊式生产加工企业占相当大比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问题较为突出。同时,由于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偏低,破产倒闭的概率较大.生存和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风险,加之资产负债率较高,自身抗风险的能力较差,贷款的风险相对较大。这与当前金融机构强化风险管理、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构成矛盾,从而制约了银行贷款的发放。 2.企业信用等级低,财务状况差,注册资本少,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条件。据对某市100户样本民营企业问卷调查反映,目前民营企业的信用程度普遍较低,“A”级以上的信用企业只有22户,绝大部分处于“BBB”级及其以下,这与银行要求的贷款条件相差甚远。同时,企业注册资本过低,难以取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另外,多数民营企业财务透明度低,财务资料不齐全、不真实,没有账册,或几本账,或假账,甚至拒绝提供财务报表,银行很难准确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市场前景及资信状况,影响了银行贷款的发放。 3.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保证。为规避风险,银行要求企业贷款时必须提供相应的抵押或担保保证。一是部分民营企业,由于沉淀贷款太多,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已基本被银行抵押,没有新的资产拿去银行申请新贷款。二是随着企业风险意识的普遍增强,企业之间不愿随意提供担保,造成了企业贷款抵押和担保难的现象。三是企业的创业投资环境不甚理想。三是缺少必要的具有法律依据的资产证明文书。 4.部分民营企业资信状况较差,还贷意识淡薄。主要集中在村委及改制不规范的村、镇办企业,这部分企业由于历史债务沉重、产权关系不明晰,生产经营处于不规范状态,经营效益也就难有起色,对于银行债务大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对于这些企业的贷款需求,银行心有余悸,不敢放贷。 (二)投资环境的弱化影响了银行的信贷支持 1.针对民营企业贷款的担保、抵押中介体系不健全。一是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起专门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担保机构,这对资产较少、风险意识普遍增强、寻求担保较为困难,而又缺乏其他融资渠道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融资难度。二是中小、民营企业抵押登记、评估的手续繁琐,环节多、收费过高等问题让中小、民营企业不堪重负。 2.金融执法的环境不甚理想。近年来,面对巨额的不良资产,银行在追讨无功的情况下,迫于无奈只有采取以资抵贷或诉诸法律等手段以求保全债权。但由于司法不公等原因,银行债权仍不断遭到“蚕食”,导致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不得不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 (三)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限制了银行的信贷投放 1.集权、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各商业银行实行了一级法人制度和高度集中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贷款权普遍上收,信贷资金主要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县支行除小额抵押贷款、100%保证金承兑以及消费信贷实行报备制以外,其它贷款必须实行单笔报批。由于贷款审批权过于集中,程序繁琐,时间较长,影响了贷款的正常发放,尤其对流动资金需求,常常延误生产时机,不符合民营企业急、频、快的资金需求特点,抑制了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 2.信贷主体缺位与资金需求刚性增长不相适应。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和机构设置主要是立足于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和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事实上逐渐弱化,民营企业融资存在“源头缺位”的问题。这与民营企业迅速扩张、资金需求量日趋增大的现实形成矛盾。 3.激励、约束机制不对称。为防范风险,各商业银行上级行制订了条件苛刻的信贷管理约束机制,但却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激励机制,致使基层银行及信贷人员在资金营销方面畏手畏脚,宁可上存也不愿放贷,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