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是最宝贵的经济资源。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多,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经济上的发展中国家,隐性失业和显性失业显得更加严重,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当前在通过正规就业方式不能解决所有就业的问题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开辟就业新渠道,是解决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非正规就业的内涵 什么是非正规就业,至今没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人认为非正规就业就是从事非正规生产、经营、服务等经济活动而取得收入的行为,并列举了保姆、临时劳务等例子,有的认为非正规就业就是弹性就业。有的认为非正规就业就是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没有缴纳养老保险的就业。非正规就业,国际劳工组织称之为“非正规部门就业”。什么是非正规部门呢?1992年第十五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通过了“非正规部门”的定义,该定义指出:“从广义上说,非正规部门由为有关人员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为根本目的,从事产品生产和劳务的单位构成。这些单位的特点是组织水平低,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基本没有分工,生产规模小。”但就我国现实的情况来说,上述看法都有些缺陷。根据调查,我国的非正规就业主体主要是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他们所从事的非正规工作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二是没有雇主为其购买养老保险;三是收入一般较低;四是工作相对简单;五是所从事的工作或工作部门没有办理证照,具有非正式性。但时间长短灵活与否、收入是高还是低不能成为判定是否是非正规就业的标准。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可以为非正规就业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非正规就业就是指劳动者为获取收入而从事没有国家保障的工作的一种就业方式。 据有关资料介绍,非正规就业在国外相当普遍,许多劳动者从正规部门失业后转而从事非正规的工作。1994年,波兰有近三分之一以上的劳动力在非正规部门工作,46%的失业者受雇于非正规部门。拉丁美州80%,非州的93%,荷兰的50%的劳动者都是非正规就业。在一些发达国家,非正规就业也相当普遍。在我国,据全国总工会的一次调查发现,有90%左右的下岗职工在非正规就业中找到了工作岗位。 二、当前我国正规就业面临的困境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人均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挑战,人口增长又迎来了一个高峰期,就业压力十分沉重。由于多方面的限制,正规就业面临诸多困境,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财力有限。据测算,每安置一个人员正规就业,需要投资2万元。由于我国当前的投资体制还没有理顺,民间投资还没有启动,外方投资有限,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当前政府投资仍是投资的主渠道。但国家财力是有限的,因为随着国债发行和政府投资的扩大,财政风险也随之加大。虽然我国国债的发行目前还处于公认的警戒线以内,但考虑到我国实际经济生活的诸多问题,如政府欠发的工资、粮食系统的亏损挂账、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等,则财政债务的负债率在70%,甚至更高。 二是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总量过剩。2000年末,我国大陆实际人口为12.65亿,十年来人口平均增长率下降了4个百分点。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总量增长仍相当可观。人口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从业人员的快速增长。我国的从业人员已由1978年的40153万人增长到2000年的71150万人,共增30997万人,平均增长率为2.63%,城镇劳动力供给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人以上。相对我国当前的经济规模来说,劳动力总量显得过剩。 三是劳动力素质较低。我国从业人员中受教育程度不高,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者的比例分别是12∶36∶38∶11∶3。大多数劳动力的文化水平集中在小学至初中区域,与发达国家大部分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集中在高中至大学区域相比,我国的劳动力的素质相对偏低。劳动部最近在对下岗职工的调查中也显示:下岗职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0%,初级或无技术等级的占50%。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也搞了一个抽样调查,调查结果与以上两组数据比较相近。由于劳动者的素质较低,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就业再就业相当困难。 四是对劳动力的吸纳有限。首先是受我国的客观条件限制。据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测算,中国以世界上的9.6%的自然资源(指电力生产量、商业能源使用量、农业种植面积和水资源)、9.4%的资本资源(指国内投资额、资本市场、净国外直接投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1.85%的知识技术资源(指个人电脑数、互联网主机数、本国居民申请专利数、科学技术论文发表数和研究与开发支出,按实际购买力平阶计算)、1.83%的国际资源(指出口货物和服务总额、进口货物和服务总额、版权和专利收入、版权和专利支出),为世界上26%的劳动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其次,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大量的手工劳动被机器所取代,而这种替代速度远远高于技术进步所创造的就业岗位的速度,导致失业人口的总量增加。再者,经济增长对劳动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进入九十年代,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呈下降趋势。1997年至2000年,GDP增长率分别为8.8%、7.8%、7.1%、8.0%,与此对照,就业增长速度分别为1.1%、0.5%、0.9%、0.8%。而再就业增长分别为50%、42%、35%和30%,下降也很明显。根据《中国统计年签》的有关数据计算,我国1981年至1985年就业弹性系数为0.35,1986年至2000年为0.11。经济增长对劳动就业的拉动效应正在逐步减弱。